区域铁路网可达性模型研究及应用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铁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 第10页 |
| ·我国铁路网规划建设概况 | 第10-12页 |
| ·铁路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6页 |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6-24页 |
| ·交通现象 | 第16-17页 |
| ·空间与区域 | 第17-19页 |
| ·区位理论与交通区位论 | 第19-20页 |
| ·分形理论 | 第20-22页 |
| ·图论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 3. 交通区位论对交通网络的分析 | 第24-40页 |
| ·交通网络的功能和结构 | 第24-25页 |
| ·交通网络的功能 | 第24页 |
| ·交通网络的结构 | 第24-25页 |
| ·交通节点分析 | 第25-28页 |
|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27页 |
| ·重要节点 | 第27-28页 |
| ·交通区位线 | 第28-36页 |
| ·交通区位线产生 | 第28-29页 |
| ·交通区位线分类 | 第29-30页 |
| ·交通区位线的功能和等级 | 第30-36页 |
| ·应用交通区位论对我国铁路网的分析 | 第36-40页 |
| ·交通射线 | 第36-37页 |
| ·交通纵、横线 | 第37-39页 |
| ·交通环线 | 第39-40页 |
| 4. 交通网络可达性模型 | 第40-50页 |
| ·交通区位论的启示 | 第40-44页 |
| ·交通区位论中对交通网络分析方法的不足 | 第40-41页 |
| ·基于本体论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 ·基于本体论对交通网络作用的分析 | 第42-44页 |
| ·交通网络可达性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 ·关于可达性的概述 | 第44-46页 |
| ·可达性指标的建立 | 第46-47页 |
| ·交通网络可达性模型 | 第47-50页 |
| 5. 实例验证 | 第50-72页 |
| ·东北铁路网概述 | 第50-51页 |
| ·东北铁路网模型 | 第51-52页 |
| ·东北城市体系可达性等级划分 | 第52-59页 |
| ·模型计算 | 第52-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东北路网线路可达性等级划分 | 第59-69页 |
| ·模型计算 | 第59-64页 |
| ·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新建线路假设与作用效果分析 | 第65-69页 |
| ·对东北铁路网规划建设的建议 | 第69-7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 ·应用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附录 A | 第76-78页 |
| 附录 B | 第78-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