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联盟防共谋激励机制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企业联盟理论 | 第12-1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16页 |
·团队生产理论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8-20页 |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2 企业联盟概述 | 第25-41页 |
·企业联盟概念、性质及类型 | 第25-31页 |
·企业联盟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企业联盟的性质 | 第27-29页 |
·企业联盟的类型 | 第29-31页 |
·企业联盟合作剩余的来源 | 第31-34页 |
·资源共享 | 第31-32页 |
·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 第32-33页 |
·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 | 第33-34页 |
·企业联盟中的机会主义 | 第34-41页 |
·机会主义简介 | 第34页 |
·联盟中的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 第34-36页 |
·联盟中机会主义的表现方式 | 第36-37页 |
·克服联盟中的机会主义 | 第37-41页 |
3 企业联盟利益分配 | 第41-52页 |
·企业联盟利益分配 | 第41-44页 |
·非共谋情形 | 第42-43页 |
·共谋情形 | 第43-44页 |
·比较:共谋与非共谋 | 第44页 |
·利益分配中的谈判策略 | 第44-47页 |
·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谈判策略 | 第46-47页 |
·利益分配冲突分析 | 第47-52页 |
·冲突的表现方式 | 第47-48页 |
·冲突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冲突的调和 | 第51-52页 |
4 相互激励模型 | 第52-66页 |
·团队生产中的相互激励问题 | 第52-54页 |
·团队生产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52-53页 |
·团队生产中的相互激励问题 | 第53-54页 |
·团队福利函数 | 第54-57页 |
·团队福利函数简介 | 第54-56页 |
·团队福利函数与谈判解的联系 | 第56-57页 |
·相互激励模型 | 第57-66页 |
·模型的基本设定 | 第57-59页 |
·努力水平可观察下的激励模型 | 第59-61页 |
·努力水平不可观察下的激励模型 | 第61-63页 |
·特例:委托代理模型 | 第63-66页 |
5 盟主成员型联盟激励机制设计 | 第66-84页 |
·企业联盟激励机制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 第66-70页 |
·激励机制的设计者 | 第67-69页 |
·激励机制的设计目标及其选择 | 第69页 |
·团队激励的实现形式——利益分享计划 | 第69-70页 |
·激励机制的绩效指标 | 第70页 |
·非共谋情形 | 第70-74页 |
·“1+1 型”联盟激励机制设计 | 第70-73页 |
·“1+n 型”联盟激励机制设计 | 第73-74页 |
·共谋情形 | 第74-84页 |
·防共谋支付 | 第74-77页 |
·防共谋机制 | 第77-80页 |
·防共谋激励模型 | 第80-82页 |
·举例 | 第82-84页 |
6 平等型联盟激励机制设计 | 第84-98页 |
·非共谋情形 | 第85-89页 |
·消极管理下的激励模型 | 第85-86页 |
·积极管理下的联盟激励模型 | 第86-88页 |
·非共谋激励模型的一般化 | 第88-89页 |
·共谋情形 | 第89-95页 |
·核的概念 | 第89-90页 |
·防共谋机制 | 第90-93页 |
·防共谋激励模型 | 第93-94页 |
·举例 | 第94-95页 |
·股权型企业联盟激励模型 | 第95-98页 |
·股权型企业联盟激励模型 | 第95-96页 |
·各种支付的关系 | 第96-98页 |
7 激励机制的纳什实施 | 第98-120页 |
·激励模型解的性质 | 第98-102页 |
·可行解的一阶条件 | 第99-100页 |
·激励模型的解域 | 第100-102页 |
·激励模型解的存在性 | 第102-109页 |
·可行解的存在性 | 第102-108页 |
·最优解的存在性 | 第108-109页 |
·均衡的存在性 | 第109-112页 |
·动态博弈描述 | 第110-111页 |
·动态博弈均衡的存在性 | 第111-112页 |
·激励机制实施 | 第112-120页 |
·纳什均衡的实现 | 第112-114页 |
·核与福利函数 | 第114-115页 |
·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 第115-116页 |
·企业联盟激励机制的实施 | 第116-117页 |
·进一步讨论 | 第117-120页 |
8 主要结论和研究的不足 | 第120-122页 |
·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不足之处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 | 第129-134页 |
A. 文中有关命题的证明 | 第129-13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