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关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第9-14页 |
第一节 《公约》的特点 | 第9-11页 |
一、内容广泛 创新性强 | 第10页 |
二、普遍适用 兼容性强 | 第10-11页 |
三、明确具体 操作性强 | 第11页 |
第二节 《公约》的理念 | 第11-14页 |
一、全面预防 重点打击 | 第11-12页 |
二、惩罚犯罪 保障人权 | 第12页 |
三、实体公正 程序保证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约》与我国现存反腐机构制度比较分析 | 第14-33页 |
第一节 《公约》的要求 | 第14-22页 |
一、大预防反腐败的政策措施 | 第14页 |
二、大预防反腐败的机构设置及职能 | 第14-16页 |
三、大预防反腐败的社会预防体系构建 | 第16-22页 |
第二节 中国的规定 | 第22-27页 |
一、中国现有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 | 第22-24页 |
二、中国现有预防腐败机构设置及协作机制 | 第24-27页 |
第三节 不足与设想 | 第27-33页 |
一、中国预防腐败体系的不足 | 第27-28页 |
二、履行《公约》构建中国预防腐败体系的设想 | 第28-33页 |
第三章 《公约》与我国立法有关实体部分比较分析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公约》与我国立法关于腐败主体的比较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公约》与我国立法关于腐败类型的比较 | 第34-41页 |
一、贿赂犯罪 | 第34-36页 |
二、公职人员贪污挪用或侵犯财产犯罪 | 第36-37页 |
三、影响力交易犯罪 | 第37页 |
四、滥用职权罪 | 第37-38页 |
五、财产非法增加罪 | 第38页 |
六、私营部门内的贿赂和侵吞财产罪 | 第38-40页 |
七、洗钱犯罪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公约》与我国立法关于推定犯罪的比较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公约》与我国立法有关程序部分比较分析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公约》在刑事程序方面的规定比较 | 第43-45页 |
一、强调专职独立的反腐机构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二、增加强制措施力度确保执法成效 | 第44页 |
三、切实加强对证人鉴定人和被害人的保护 | 第44页 |
四、切实保障举报人的安全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公约》在司法管辖方面的规定比较 | 第45-47页 |
一、保护主权管辖原则 | 第45页 |
二、属地司法管辖权原则 | 第45页 |
三、属人主义管辖原则 | 第45页 |
四、保护主义管辖原则 | 第45-46页 |
五、对不予引渡者的司法管辖原则 | 第46页 |
六、管辖权竞合的原则 | 第46页 |
七、不排除缔约国的任何刑事管辖权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公约》在缺席审判与返还财产方面的规定比较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