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选择起诉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8-14页 |
一、选择起诉权的概念 | 第8页 |
二、选择起诉权产生及理论基础 | 第8-14页 |
(一) 起诉法定主义 | 第8-9页 |
(二) 起诉便宜主义的产生及理论基础 | 第9-14页 |
第二章 国外检察官选择起诉权之比较分析 | 第14-24页 |
一、以美英为代表的英美法系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 | 第14-17页 |
(一) 英国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 | 第14-16页 |
(二) 美国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 | 第16-17页 |
二、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 | 第17-22页 |
(一) 德国检察官的选择权 | 第18-20页 |
(二) 日本检察官的选择起诉权 | 第20-22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一) 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范围不断扩大 | 第22页 |
(二) 检察官行使选择起诉权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选择起诉权的文化渊源及其发展 | 第24-28页 |
一、我国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历史文化渊源 | 第24-25页 |
二、我国近现代代检察制度确立和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发展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我国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现状及不足 | 第28-34页 |
一、我国立法中关于选择起诉权的规定 | 第28-31页 |
(一) 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二) 适用程序 | 第29页 |
(三) 监督机制 | 第29-30页 |
(四) 用现行刑诉法142条第二款规定代替免予起诉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30-31页 |
二、现行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缺陷 | 第31-34页 |
(一) 适用范围过窄 | 第31页 |
(二) 适用条件过于原则,过于抽象 | 第31-32页 |
(三) 适用的程序过于繁琐,并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 第32页 |
(四) 适用程序不透明,缺乏公正 | 第32页 |
(五) 制约机制存在很多问题 | 第32-33页 |
(六) 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我国检察官选择起诉权的完善 | 第34-40页 |
一、现行立法中轻微犯罪不起诉的完善 | 第34-36页 |
(一) 明确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 适用程序的完善 | 第35页 |
(三) 轻微犯罪不起诉的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35-36页 |
二、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36-39页 |
(一) 适用范围 | 第37页 |
(二) 适用程序 | 第37-38页 |
(三) 法律后果 | 第38页 |
(四) 被害人的救济途径 | 第38-39页 |
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不起诉 | 第39页 |
四、赋予检察官对犯罪行为的选择起诉权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