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艺术史论文

范畴的移植--基于《笔法记》“六要”的建筑形式美学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0页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方向的确立第11-15页
     ·建筑美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具体研究方向的确立第13-15页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15-20页
第2章 范畴的归纳、对应和改造第20-52页
   ·山水画和建筑艺术的关系研究第20-30页
     ·建筑成为艺术第20-23页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第23-26页
     ·山水美学与建筑美学的共性与梯度第26-30页
   ·山水画论之美学范畴的归纳第30-38页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论综述第30-32页
     ·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第32-34页
     ·荆浩之后山水画论之美学范畴的研究第34-38页
   ·“六要”在美学移植中的对应和改造第38-52页
     ·几个一般性的障碍第38-42页
     ·“六要”的理论优势及其改造第42-46页
     ·笔、墨范畴在建筑形式美学中的对应第46-52页
第3章 全观层面之“气”范畴第52-87页
   ·“气”概念在哲学和美学中的源流第52-63页
     ·“气”概念的哲学溯源第52-54页
     ·美学之“气”的两种基本形态第54-59页
     ·美学之“气”的三种性质第59-63页
   ·“气”概念的理与象第63-77页
     ·太极图与气之理第63-72页
     ·具体的气之象—云、风、息第72-77页
   ·“气”概念在建筑美学中的对应第77-87页
     ·明清故宫之气的美学分析第77-80页
     ·印度经济管理学院(IIM)之“气”第80-87页
第4章 全观层面之二—“韵”第87-128页
   ·韵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成熟第87-97页
     ·韵概念及其气、韵之间关系第87-90页
     ·韵概念的发展与连续超拔第90-94页
     ·取韵的两条途径第94-97页
   ·韵、逸之辩第97-113页
     ·韵、逸的概念比较第97-101页
     ·逸和韵的艺术典型第101-104页
     ·建筑之韵第104-113页
   ·关于气、韵的主要命题第113-128页
     ·关于气韵生知论第113-116页
     ·气韵的获得第116-120页
     ·建筑艺术中的气韵第120-128页
第5章 宏观层面之“意”范畴第128-169页
   ·意概念的一般内涵第128-144页
     ·信念—意的最高形式第128-132页
     ·情—意的本质内容第132-135页
     ·伦理—不能回避之意第135-139页
     ·理—艺术的认识作用第139-144页
   ·意和气、韵的关系比较第144-159页
     ·全观之气、韵和宏观之意的差别第144-149页
     ·古意与新意第149-155页
     ·尚意的哲学与美学第155-159页
   ·意象论第159-169页
     ·从意到意象第159-161页
     ·关于“意象”的几个命题第161-164页
     ·建筑艺术中的意象性第164-169页
第6章 宏观层面之二—“景”第169-210页
   ·山水之“景”中的三个基本命题第169-181页
     ·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第169-174页
     ·计白以当黑的空间结构第174-177页
     ·三远论第177-181页
   ·“意境”的生成第181-192页
     ·“意境”生成的两种路数第181-183页
     ·虚、静—从“景”到“境”的基本条件第183-187页
     ·主观内容的介入第187-189页
     ·建筑意境的生成第189-192页
   ·以诗入画与意境的生成第192-210页
     ·意象作为中介与以诗入画第192-197页
     ·诗歌意境的主要特点第197-202页
     ·建筑—诗意的栖居第202-210页
第7章 微观层面之“笔”、“墨”第210-270页
   ·“笔”范畴及其相关的命题第210-227页
     ·工具论与“笔”的基本形态第210-216页
     ·建筑之“笔”第216-222页
     ·以书入画的命题研究第222-227页
   ·“墨”范畴及其相关的命题第227-251页
     ·墨法的基本形态第227-231页
     ·建筑墨法的丰富性第231-242页
     ·笔墨的独立和自觉第242-246页
     ·笔和墨的相互关系第246-251页
   ·笔、墨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研究第251-270页
     ·笔墨和意的关系第251-261页
     ·笔墨和景的关系第261-265页
     ·笔墨和气韵之关系第265-270页
结语第270-272页
附录第272-27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74-279页
后记第279页
个人简历与论文期间的其他成果第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200CGA型工业CT辐射安全防护系统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病证结合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