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高中英语口语测试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 ·社会需求方面 | 第13页 |
| ·高中英语教学方面 | 第13-14页 |
| ·语言测试的效度方面 | 第14-15页 |
| ·高中英语课程发展方面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口语测试的文献回顾 | 第16-36页 |
| ·语言测试的发展 | 第16-18页 |
| ·科学前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 Period,——1940s) | 第16页 |
| ·结构主义测试阶段(The Period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1950s——1960s) | 第16-17页 |
| ·交际测试阶段(Communicative Testing Period,1970s——) | 第17-18页 |
| ·交际性口语测试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海姆斯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 | 第19页 |
| ·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理论 | 第19-20页 |
| ·巴克曼的交际测试理论 | 第20-22页 |
| ·交际性口语测试的特征 | 第22-24页 |
| ·真实性 | 第22-23页 |
| ·功能性 | 第23页 |
| ·交互性 | 第23-24页 |
| ·情景性 | 第24页 |
| ·综合性 | 第24页 |
| ·口语测试模式 | 第24-27页 |
| ·直接型口试 | 第24-26页 |
| ·半直接型口试 | 第26页 |
| ·间接型口试 | 第26-27页 |
| ·口语测试的题型 | 第27-30页 |
| ·朗读 | 第27页 |
| ·复述 | 第27页 |
| ·情景交际 | 第27-28页 |
| ·看图说话 | 第28-29页 |
| ·回答问题 | 第29页 |
| ·口头作文 | 第29-30页 |
| ·角色扮演 | 第30页 |
| ·小组讨论 | 第30页 |
| ·口语测试的评价 | 第30-33页 |
|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口语测试的要求 | 第33-36页 |
| ·高中阶段"说"的分级目标 | 第33-35页 |
|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高中英语口语测试设计 | 第36-45页 |
| ·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 第36页 |
| ·测试对象及其特点 | 第36-37页 |
| ·测试的组织形式 | 第37页 |
| ·测试的内容范围 | 第37-38页 |
| ·口语测试的试题类型 | 第38-40页 |
| ·课文背诵 | 第38-39页 |
| ·话题讨论 | 第39-40页 |
| ·口语测试的成绩评定 | 第40-43页 |
| ·评分标准 | 第40-42页 |
| ·口试记分 | 第42-43页 |
| ·考官培训 | 第43-44页 |
| ·挑选考官 | 第43页 |
| ·培训考官 | 第43-44页 |
| ·考核考官 | 第44页 |
| ·高中口语测试的准备与实施步骤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高中口语测试实验研究 | 第45-52页 |
|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 ·口语测试实验的实施 | 第45-46页 |
| ·实验样本的选择 | 第45页 |
| ·口试试卷的编制 | 第45页 |
| ·口试时间 | 第45-46页 |
| ·实验环境控制 | 第46页 |
| ·测试考官安排 | 第46页 |
| ·考生组合与编码 | 第46页 |
| ·口语测试的过程 | 第46页 |
| ·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46-50页 |
| ·总体成绩 | 第46-47页 |
| ·各项成绩 | 第47-48页 |
| ·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48-50页 |
| ·测试实验的反思 | 第50-52页 |
| ·测试本身的问题 | 第50页 |
| ·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Ⅰ 考生问卷调查表 | 第57-58页 |
| 附录Ⅱ 口语测试评分表 | 第58-59页 |
| 附录Ⅲ 测试样题(高二年级上期期末教师用卷) | 第59-62页 |
| 附录Ⅳ 被测课文的内容 | 第62-64页 |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