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4.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第1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3-17页 |
·构造特征 | 第13页 |
·油藏特征 | 第13-14页 |
·储层特征 | 第14-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第17-26页 |
·三维构造建模方法 | 第17-20页 |
·断层模型建立方法 | 第18-19页 |
·层面模型建立方法 | 第19-20页 |
·构造建模方法 | 第20页 |
·相控储层建模方法 | 第20-23页 |
·储层建模算法 | 第20-22页 |
·沉积微相建模方法 | 第22-23页 |
·孔、渗、饱属性建模方法 | 第23页 |
·曲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建模方法 | 第23-26页 |
·建模参数 | 第23-24页 |
·点坝砂体内部夹层展布描述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粗化模型——保持空间油藏非均质性的工具 | 第26-31页 |
·粗化问题 | 第26页 |
·单元的定义 | 第26页 |
·混合平均 | 第26页 |
·模型确认 | 第26-29页 |
·流动能力调整 | 第27页 |
·传导率定义的垂直窗口 | 第27-28页 |
·面向对象设计 | 第28页 |
·空间可视化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1页 |
·模拟模块 | 第29页 |
·地质统计学模块 | 第29页 |
·单井模块 | 第29-31页 |
第4章 基本的地质模型粗化方法 | 第31-62页 |
·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1-41页 |
·基本理论 | 第31-32页 |
·基本方法 | 第32页 |
·粗化结果与真实值 | 第32-33页 |
·实例 | 第33-41页 |
·油藏连通性对于粗化的限制 | 第41-45页 |
·关于连通性 | 第41-42页 |
·关于已有粗化方法的缺陷 | 第42-44页 |
·过程 | 第44-45页 |
·层位粗化 | 第45-54页 |
·优化的层位粗化技术 | 第45-46页 |
·基于目标函数的层位粗化 | 第46-48页 |
·基于统计方法的层位粗化 | 第48-54页 |
·非构造垂直粗化(Unstructured Vertical Scalingup) | 第54-57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实例 | 第55-57页 |
·体积粗化 | 第57-62页 |
·体积粗化的含义 | 第57-58页 |
·各种粗化过程的敏感性研究 | 第58-59页 |
·实现细节 | 第59-62页 |
第5章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粗化的非均质方法 | 第62-73页 |
·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分析 | 第62-67页 |
·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特点 | 第62-64页 |
·渗透率的三维空间分布 | 第64页 |
·孔隙度的空间分布 | 第64-65页 |
·粗化对夹层数据产生消极影响的处理 | 第65-67页 |
·多种属性控制的粗化方法 | 第67-68页 |
·粗化结果对比 | 第68-71页 |
·地质模型粗化的平均算法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