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31页 |
一、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9-22页 |
1. 失眠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第9页 |
2. 失眠症的分类及诊断 | 第9-11页 |
3. 失眠症的病因及治疗 | 第11-15页 |
4. 失眠发生的机制研究 | 第15-22页 |
二、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第22-31页 |
1. 古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认识及研究 | 第22-26页 |
2. 现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认识及研究 | 第26-31页 |
实验研究 | 第31-39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1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1页 |
3.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3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1. 实验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第31-33页 |
2. 观测指标 | 第33页 |
3.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4. 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脑干5-HT、5-HIAA的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5. 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脑干 NE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6. 电项针对PCPA致失眠大鼠脑内细胞因子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6-39页 |
讨论 | 第39-47页 |
一、本研究立题依据 | 第39-40页 |
二、电项针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研究 | 第40-41页 |
1. 电项针调节脑干功能 | 第40-41页 |
2. 电项针改善血液循环 | 第41页 |
3. 电项针调节脑电活动 | 第41页 |
4. 调节免疫活性因子 | 第41页 |
5. 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 第41页 |
6. 调节颈上交感神经节 | 第41页 |
三、失眠大鼠模型的选择 | 第41-42页 |
1. 水上平台法 | 第41-42页 |
2. 电刺激法 | 第42页 |
3. PCPA法 | 第42页 |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42-45页 |
1. 电项针对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2. 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 第45页 |
五、展望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