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儿童文学论文

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10页
 一、研究目的第7页
 二、资料收集第7-8页
 三、研究方法第8页
 四、论文结构第8-9页
 五、关于论文中不同格式的批注之解释第9-10页
第一部分 童谣研究述略第10-18页
 一、五四之前的童谣搜集与研究第10-14页
  (一)明代之前的童谣的搜集与研究第10-13页
  (二)明清时期的童谣及童谣研究第13-14页
 二、五四之后的童谣搜集与研究第14-16页
 三、国外研究概述第16-18页
第二部分 概念上的认识:什么是童谣第18-31页
 一、童谣的概念第18页
 二、童谣与儿歌第18-21页
 三、从发生看本质第21-31页
  (一)童谣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第21页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第21-24页
  (三)童谣的来源第24-29页
  (四)总结第29-31页
第三部分 特点分析:作为民间文学的童谣第31-44页
 一、口头性第31-32页
 二、集体性第32-33页
  (一)童谣是儿童集体智慧的结晶第32页
  (二)童谣是儿童集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第32-33页
 三、变异性第33-37页
  (一)变则通——变化才能永恒流传第33-34页
  (二)变异的两种形式第34-37页
 四、生活性第37-39页
  (一)童谣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第37-38页
  (二)离开生活,童谣就暗淡无光第38-39页
 五、再识童谣第39-44页
  (一)童谣的精神本质第39-40页
  (二)被违背了的童谣精神第40-41页
  (三)"仿童谣"第41-44页
第四部分 价值探寻:童谣之教育意义的研究第44-53页
 一、童谣本身没有任何教育目的第45-46页
 二、童谣被设为教化的工具第46-48页
 三、"教育主义"的童谣价值观第48-49页
 四、"教育主义"童谣价值观背后的教育观第49-51页
 五、童谣的真正价值:无意思之意思第51-53页
第五部分 也谈"灰色童谣"第53-63页
 一、"灰色童谣"描述第53-54页
 二、"灰色童谣"研究综述第54-56页
 三、"灰色童谣"从古有之第56-57页
 四、"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第57-59页
  (一)狂欢和狂欢精神第57-58页
  (二)"灰色童谣"中的狂欢精神第58-59页
 五、"灰色童谣"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第59-60页
  (一)幽默的心理机制的启示:儿童的本能在"灰色童谣"的传诵中得到释放第59页
  (二)存在心理学的启示:儿童在"灰色童谣"中寻求到自身的存在第59-60页
 六、"灰色童谣"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第60-6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3-67页
 论著类:第63-64页
 收集成册的歌谣集:第64-65页
 论文类:第65-67页
后记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去甲斑蝥素缓释微丸的制备
下一篇:叶酸靶向紫杉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