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职业 | 第18-22页 |
一、注册会计师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20页 |
(一) 注册会计师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特征 | 第19-20页 |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产生和发展阶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的特征和内容 | 第22-25页 |
一、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的特征 | 第22-23页 |
(一) 注册会计师的专家责任严格限于会计师的法定执业范围 | 第22-23页 |
(二) 注册会计师的专家责任是过失责任 | 第23页 |
(三) 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的形式主要为赔偿损失 | 第23页 |
二、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的内容——注意义务 | 第23-25页 |
(一) 英美法系关于注意义务的含义 | 第23-24页 |
(二) 大陆法系上注意义务的含义 | 第24页 |
(三) 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义务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基础理论 | 第25-27页 |
一、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中“第三人”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特点 | 第26-27页 |
(一) 请求权主体不确定 | 第26页 |
(二) 言辞侵害 | 第26页 |
(三) 纯经济损失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的界定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的界定 | 第27-30页 |
一、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认定的原则 | 第27-30页 |
(一) 合同相对性原则 | 第27页 |
(二) “已知第三人”原则 | 第27-28页 |
(三) “已预见第三人”原则 | 第28-29页 |
(四) “可合理预见第三人”原则 | 第29-30页 |
二、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认定原则的现实作用 | 第30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的界定 | 第30-32页 |
一、德国注册会计师专家责任第三人的范围 | 第31页 |
二、法国注册会计师第三人专家责任的范围 | 第31-32页 |
三、大陆法系对注册会计师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界定的现实意义 | 第32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的界定 | 第32-37页 |
一、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界定的缺陷 | 第32-34页 |
二、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界定不清的法律后果 | 第34-35页 |
三、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范围界定的合理选择 | 第35-37页 |
(一) 英美法系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适用法律原则的借鉴 | 第35-36页 |
(二) 大陆法系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法律实践的启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对注册会计师第三人民事责任性质的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性质的认定 | 第37-38页 |
一、制定法对注册会计师民事侵权性质的认定 | 第37页 |
二、习惯法对注册会计师民事侵权性质的认定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性质的认定 | 第38-40页 |
一、合同责任 | 第38-40页 |
(一) 德国对第三人民事责任合同性质的认定 | 第38-39页 |
(二) 法国对第三人民事责任合同性质的认定 | 第39-40页 |
二、侵权责任 | 第40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性质的理论分析和司法实践 | 第40-45页 |
一、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违约性的排除 | 第40-41页 |
二、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侵权性质的认定 | 第41-43页 |
(一) 侵权责任的特点 | 第41页 |
(二)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侵权性质的详细规定及积极后果 | 第41-43页 |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侵权责任的现实争议和解决办法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45-62页 |
第一节 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种类 | 第45-47页 |
一、过错责任原则 | 第45-47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过错归责原则的规定 | 第45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过错归责原则的规定 | 第45-47页 |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47页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选择 | 第47-57页 |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特点决定归责原则的选择 | 第47-50页 |
(一) 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是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第47-48页 |
(二) 注册会计师执业中“过错归责原则”的合理性 | 第48-50页 |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中过错的认定——注意义务的界定 | 第50-57页 |
(一) 过错概念学说的两大派系及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客观过失说 | 第50-52页 |
(二) 过失的认定标准——注意义务及其标准的界定 | 第52-53页 |
(三) “合理注意义务”对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贡献 | 第53-55页 |
(四) 引入“合理注意义务”评判标准的审计准则在法律上的适用情况 | 第55-56页 |
(五) 合理注意义务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评价 | 第57-62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的规定 | 第57-60页 |
(一) 过错责任是我国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 | 第57-59页 |
(二) 无过错责任的例外适用 | 第59-60页 |
二、过错的判定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民事责任的确定与承担 | 第62-68页 |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 | 第62-64页 |
一、因果关系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一) 英美法系因果关系的基本分析模式 | 第62-63页 |
(二) 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的基本分析模式 | 第63页 |
二、“两分法”的应用在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侵权责任认定中的意义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损失赔偿范围 | 第64-65页 |
一、因信赖注册会计师不实陈述而遭受的实际损害 | 第64页 |
二、因信赖注册会计师不实陈述而丧失的机会利益 | 第64-65页 |
(一) 机会利益应受保护的合理性 | 第64-65页 |
(二) 机会利益确定且可计算 | 第65页 |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损害责任范围 | 第65页 |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共同侵权责任的合理分担 | 第65-68页 |
一、连带责任制度的弊端 | 第66页 |
二、按份责任制度的合理性 | 第66-67页 |
三、我国对于注册会计师共同侵权责任的承担和可能的改进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