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风沙运移及防治研究方面 | 第10-14页 |
·沙漠化土地水分动态研究方面 | 第14-15页 |
·沙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研究方面 | 第15-17页 |
·生物措施对沙地改土培肥效应研究方面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黄羊滩沙地沙漠化及其对京津沙尘天气的影响 | 第21-33页 |
·黄羊滩沙地自然概况 | 第21-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地貌 | 第22-23页 |
·气候 | 第23页 |
·水文 | 第23页 |
·土壤 | 第23-24页 |
·植被 | 第24页 |
·黄羊滩沙地的沙漠化及其对北京沙尘天气的影响 | 第24-31页 |
·黄羊滩沙地对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影响 | 第24-25页 |
·黄羊滩沙地沙漠化的成因 | 第25-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3 黄羊滩沙地沙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技术 | 第33-41页 |
·黄羊滩沙地沙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 第33-37页 |
·遵循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防治思路 | 第34页 |
·防治原则 | 第34页 |
·工程的总体布局 | 第34-36页 |
·主要营建技术 | 第36-37页 |
·管护措施 | 第37页 |
·抗逆性沙生树种引种试验 | 第37-41页 |
4 黄羊滩沙地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风蚀影响的研究 | 第41-58页 |
·实验布设和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实验布设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研究结果 | 第43-56页 |
·农田土壤风蚀控制技术及其机理 | 第43-48页 |
·流动沙地不同恢复措施防风蚀效果分析 | 第48-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5 黄羊滩沙地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 第58-75页 |
·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的变异规律 | 第58-64页 |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生态垫影响流动沙地土壤水分机理研究 | 第64-73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64页 |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6 黄羊滩沙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 第75-93页 |
·研究方法 | 第75-77页 |
·样地调查 | 第75-76页 |
·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黄羊滩沙地植被概况 | 第77-78页 |
·黄羊滩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机理 | 第78-81页 |
·气候的驱动作用 | 第78-79页 |
·植被的自我修复机制 | 第79-80页 |
·植被改善土壤环境的作用及其机理 | 第80页 |
·景观格局在沙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 第80-81页 |
·黄羊滩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演替规律 | 第81-91页 |
·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的变化 | 第81-83页 |
·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物种生活型的变化 | 第83-84页 |
·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物种科属组成的变化 | 第84-85页 |
·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第85-87页 |
·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相似性系数分析 | 第87页 |
·不同人工林下天然植被恢复效果分析 | 第87-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7 不同治理措施对黄羊滩沙化土地恢复能力的影响 | 第93-106页 |
·研究方法 | 第93-94页 |
·研究结果 | 第94-104页 |
·土壤剖面的分异 | 第94页 |
·封育和防护林带对沙化草场肥力状况的影响 | 第94-98页 |
·不同树种及配置方式对沙化土地肥力状况的影响 | 第98-100页 |
·不同治理措施对高大流动沙丘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配置结构的人工林对沙化土地恢复重建能力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不同轮作方式对沙化土地肥力状况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讨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个人简介 | 第117-118页 |
导师简介 | 第118-119页 |
在读期间获得的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