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荒漠化的概念之争及荒漠化评价的尺度 | 第12-14页 |
·荒漠化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14-18页 |
·荒漠化成因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荒漠化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研究的总体目标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7-37页 |
·自然概况 | 第27-31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气候 | 第28-29页 |
·土壤 | 第29-30页 |
·水文 | 第30-31页 |
·植被 | 第3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33页 |
·风沙危害状况 | 第33-37页 |
3. 沙化土地现状评价与土地沙化动态分析 | 第37-56页 |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遥感调查 | 第38-41页 |
·地面调查 | 第41页 |
·调查指标 | 第41页 |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 第41页 |
·沙化土地现状评价 | 第41-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3页 |
·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43-44页 |
·评价结果 | 第44-48页 |
·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土地沙化动态分析 | 第49-54页 |
·研究方法及数据采集 | 第49-50页 |
·土地沙化发展速率 | 第50-52页 |
·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4 土地沙化成因分析 | 第56-76页 |
·自然因素 | 第56-65页 |
·气象因素分析 | 第57-62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62-65页 |
·人为因素 | 第65-74页 |
·人为因素影响土地沙化的表现形式 | 第66-67页 |
·人口增长对土地沙化的影响分析 | 第67-69页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 第70-73页 |
·传统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5. 防沙治沙策略 | 第76-102页 |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76-77页 |
·指导思想 | 第76页 |
·基本原则 | 第76-77页 |
·建设目标和内容 | 第77-79页 |
·建设目标 | 第77页 |
·建设内容 | 第77-79页 |
·防沙治沙区划 | 第79-81页 |
·区划原则 | 第79页 |
·区划范围和分区 | 第79-81页 |
·防沙治沙生态体系建设 | 第81-86页 |
·总体布局 | 第81-83页 |
·建设重点 | 第83-85页 |
·配套措施 | 第85-86页 |
·沙产业体系建设 | 第86-91页 |
·现状分析 | 第86-87页 |
·沙产业发展重点 | 第87-91页 |
·保障体系建设 | 第91-100页 |
·沙化土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第91-94页 |
·运行机制建议 | 第94-97页 |
·配套政策建议 | 第97-98页 |
·制度建设 | 第98-99页 |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第99-100页 |
·执法宣传体系建设 | 第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建议 | 第103-105页 |
附图1 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分布图 | 第105-106页 |
附图2 北京市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图 | 第106-107页 |
附图3 北京市沙化土地定位监测样地分布示意图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导师简介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介 | 第118-119页 |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