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层间接触条件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国内外路面设计中对层间接触状态的考虑 | 第14-15页 |
·纤维沥青碎石用于下封层的可行性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在我国的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层间病害调查与分析 | 第20-33页 |
·山东省的气候状况 | 第20页 |
·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及分析 | 第20-21页 |
·沥青路面下封层病害调查与分析 | 第21-25页 |
·稀浆封层 | 第22-24页 |
·同步碎石封层 | 第24-25页 |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结构及性能特点 | 第25-31页 |
·材料组成 | 第25-28页 |
·结构特点 | 第28-30页 |
·技术性能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基面层层间粘结状态下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第33-41页 |
·研究方案 | 第33页 |
·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35页 |
·模型尺寸及单元划分 | 第33-34页 |
·荷载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4页 |
·层间接触 | 第34页 |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参数 | 第34-35页 |
·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弯沉及路面结构应力的影响 | 第35-40页 |
·层间接触模型 | 第35-36页 |
·摩擦系数的确定 | 第36页 |
·对弯沉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对路面结构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第41-62页 |
·原材料要求 | 第41-44页 |
·改性乳化沥青 | 第41-42页 |
·碎石 | 第42-43页 |
·纤维 | 第43-44页 |
·配合比设计指标选取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44-49页 |
·设计指标的选取 | 第44-45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5-49页 |
·设计指标与材料相关性分析 | 第49-57页 |
·影响因素与正交试验水平的选择 | 第49-50页 |
·剪切强度与材料类型及用量关系 | 第50-53页 |
·抗渗水性与材料类型及用量的关系 | 第53-55页 |
·抗裂强度与材料类型及用量的关系 | 第55-57页 |
·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59页 |
·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抗裂性能研究 | 第62-81页 |
·基层裂缝张拉应力下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破坏形式 | 第62-65页 |
·界面脱粘 | 第63-64页 |
·纤维拔出 | 第64页 |
·沥青基体塑性变形 | 第64-65页 |
·"沥青+纤维"界面作用理论 | 第65-73页 |
·界面浸润理论 | 第65-69页 |
·化学键理论 | 第69-70页 |
·过渡层理论 | 第70-71页 |
·沥青纤维界面粘结状态微观分析 | 第71-73页 |
·抗裂强度模型 | 第73-78页 |
·概率强度 | 第73页 |
·临界区及纤维分布 | 第73-74页 |
·抗裂强度预估 | 第74-78页 |
·概率抗裂强度模型验证 | 第78-80页 |
·试验参数和试验方法的确定 | 第78页 |
·板带拉伸试验 | 第78-79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工艺研究 | 第81-91页 |
·实体工程概况 | 第81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81-85页 |
·原材料性能测试 | 第82-84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84-85页 |
·施工主要流程 | 第85-88页 |
·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 | 第88-89页 |
·施工质量控制 | 第88页 |
·施工质量检测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效益分析 | 第91-97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91-95页 |
·纤维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经济成本分析 | 第91-92页 |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第92-94页 |
·纤维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环境成本分析 | 第94-95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97-9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实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