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1926-1976)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9页
绪言第19-25页
 一、中国革命文学的定位第19-20页
 二、马华左翼文学的定位第20-22页
 三、马华左翼文学的历史特性第22-25页
第一章 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新兴文学第25-61页
 第一节 中国革命文学的源头第25-30页
  一、“拉普”拉开了序幕第25-28页
  二、斯大林一统苏联文学第28-30页
 第二节 创造社与“左联”第30-34页
  一、创造社倡导“革命文学”第30-32页
  二、左联领导革命文学第32-34页
  三、全面接受苏联文学理论第34页
 第三节 革命思潮冲击马华社会第34-39页
  一、马华社会状况概说第34-36页
  二、无政府共产主义播种第36-38页
  三、华文教育逆流而上第38-39页
 第四节 马华文学的发生和左转第39-46页
  一、马华文学的发生第39-43页
  二、为新兴文学定位第43-45页
  三、马华也有“左联”组织第45-46页
 第五节 马华新兴文学的思想倾向第46-54页
  一、新兴文学的论争第46-50页
  二、鼓吹南洋色彩文艺第50-52页
  三、鼓吹文学马来亚化第52-54页
 第六节 马华新兴文学的发展第54-60页
  一、文学大众化与剧运第54-55页
  二、新兴文学的创作方向第55-60页
 本章结语第60-61页
第二章 中国抗日文学影响下的马华统战文学第61-110页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第61-67页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第61-63页
  二、《延安讲话》的基本思想第63-66页
   (一)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出发点第63-64页
   (二) 强调文艺的政治性: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第64页
   (三) 强调文艺的大众化:民间化、民族化、通俗化第64-66页
  三、鲁迅成“文化军队”统帅第66-67页
 第二节 马华文学响应抗日第67-91页
  一、马共主导统一阵线第67-68页
  二、马华文学走向抗日文学第68-75页
   (一) 马共文人倾巢而出第69-71页
   (二) 南來作者加入统战第71-72页
   (三) 确定抗日文艺的方针第72-75页
  三、郁达夫南来壮大声势第75-84页
   (一) 与马共一支笔论战第77-82页
   (二) 积极推动抗日文学第82-84页
  四、胡愈之南来使命在身第84-91页
   (一) 力挺陈嘉庚抗日第87-90页
   (二) 与洪絲絲相知相交第90-91页
 第三节 抗日文学的发展第91-109页
  一、剧运百花齐放第91-95页
  二、文学通俗化运动第95-98页
  三、文艺通讯及诗歌大众化第98-102页
  四、沦陷时期的马华文学第102-109页
 本章结语第109-110页
第三章 中国建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民族文学第110-163页
 第一节 中国建国文学继续革命文学路线第110-115页
  一、进一步确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导地位第110-112页
  二、文艺界的整肃运动第112-113页
  三、文学批评一元化第113-115页
 第二节 马新统战重新洗牌第115-121页
  一、马共失去政治主导权第115-116页
  二、左派失去文化阵地第116-118页
  三、反黄运动:左翼文学东山再起第118-121页
 第三节 马华文学意识形态与主导权的斗争第121-133页
  一、马华文学独立:马共与中共的交锋第121-131页
  二、左右之争:《南侨日报》与《南洋商报》笔战第131-133页
 第四节 马华左翼文学的发展第133-162页
  一、马华剧运普及化第133-137页
  二、马华诗歌战斗化第137-151页
  三、马华小说本土化第151-156页
  四、马华文学理论的初奠第156-162页
 本章结语第162-163页
第四章 中国“两结合文学”影响下的马华爱国主义文学第163-286页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与苏联模式分道扬镳第163-169页
  一、向修正主义宣战第163-165页
  二、“两结合”的创作方针第165-167页
  三、文学走向新古典主义第167-169页
 第二节 马华文学走向爱国主义第169-195页
  一、马华爱国主义文学的提出第170-172页
  二、爱国主义文学的内涵第172-174页
  三、爱国主义文学与阶级意识第174-177页
  四、马华文艺批评掀论战第177-195页
   (一) 批判右派刊物《蕉风》第177-182页
   (二) 文艺论战中的两条路线第182-189页
   (三) 马华文学史观的论战第189-193页
   (四) 批判《创作社》路线第193-195页
 第三节 个人崇拜与鲁迅“远渡”南洋第195-213页
  一、鲁迅成南大精神校长第195-200页
   (一) 借鲁迅抵销林语堂第196-198页
   (二) 南大生高举鲁迅旗帜第198-200页
  二、马华文坛鲁迅──方修第200-213页
   (一) 加入批判胡适行列第204-206页
   (二) 批判胡风维护鲁迅第206-208页
   (三) 批判丁玲自行其是第208-209页
   (四) 与中国革命文学共呼吸第209-213页
 第四节 马华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第213-269页
  一、马华剧运追随中国第213-220页
  二、革命小说辐射马华小说第220-232页
   (一) 贺巾走无产阶级路线第221-224页
   (二) 马阳小说表达阶级感情第224-227页
   (三) 南大鼓励现实主义创作第227-230页
   (四) 革命小说主角成偶像第230-232页
  三、革命诗歌鼓舞战斗意志第232-269页
   (一) 早红早退的杜红第239-243页
   (二) 热血沸腾的槐华第243-250页
   (三) 南大创作比赛出精英第250-254页
   (四) 贫农作家李贩鱼和山河第254-260页
   (五) 扑朔迷离的韩玉珍第260-269页
 第五节 向往中国的左翼作家第269-284页
  一、触犯文字案的马阳第270-272页
  二、流落异乡的原甸第272-280页
  三、突然消失的评论家忠扬第280-281页
  四、吴岸严冬赶上列车第281-284页
 本章结语第284-286页
第五章 中国“文革”文学影响下的马华革命文学第286-389页
 第一节 中国“文革”文学的发生第286-293页
  一、江青召开文艺座谈会第286-288页
  二、“文革”企图洗涤人类灵魂第288-289页
  三、样板戏与“三突出”第289-290页
  四、文学批评变成政治批判第290-291页
  五、鲁迅走向神坛第291-293页
 第二节 “文革”冲击马新第293-303页
  一、毛主义登陆马新第293-296页
  二、左派政党转向街头斗争第296-297页
  三、劳工党的“文革”大会第297-300页
  四、“五一三”不利左派统战第300-301页
  五、马共重燃游击战火第301-303页
 第三节 马华革命文学风暴第303-356页
  一、马华剧运的土产样板戏第303-307页
  二、香港输出“文革”艺术团第307-311页
  三、马大带头复苏左翼戏剧第311-314页
  四、左翼诗歌红潮滚第314-334页
  五、红色诗人的风采第334-345页
  六、革命小说的兴盛第345-356页
 第四节 马华文学思想路线的斗争第356-381页
  一、革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斗争第356-360页
  二、革命文学批评走“文革”路线第360-364页
  三、《浪花》带动“文革”风潮第364-366页
  四、狠批马华文艺“黑帮”第366-372页
  五、文学批评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第372-376页
  六、鲁迅再次登陆马华文坛第376-381页
 第五节 中国“文革”文学与马华革命文学的终结第381-388页
  一、邓小平为文艺解镣铐第381-382页
  二、马华左翼文学最后闪光第382-384页
  三、马华左翼作家最后告白第384-388页
 本章结语第388-389页
结论第389-391页
参考文献第391-396页

论文共3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研究
下一篇:冷战后美国民族主义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