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缓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3页 |
| 一、缓刑的简要背景 | 第10-12页 |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 | 第12页 |
| 三、缓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一、刑事社会学派的教育刑理论 | 第13-14页 |
| 二、对教育刑理论的评述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缓刑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6-23页 |
| 第一节 概念与功能 | 第16-17页 |
| 一、缓刑的概念 | 第16页 |
| 二、缓刑的功能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缓刑制度的法律属性 | 第17-21页 |
| 一、研究缓刑制度法律属性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二、缓刑制度法律属性的观点及评述 | 第18-20页 |
| 三、笔者对缓刑性质的定位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缓刑的种类 | 第21-23页 |
| 一、缓刑种类的立法模式 | 第21-22页 |
| 二、对缓刑种类的几点思考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缓刑适用制度 | 第23-37页 |
| 第一节 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 | 第23-29页 |
| 一、缓刑适用的罪种条件 | 第23-24页 |
| 二、缓刑适用的刑种条件 | 第24-29页 |
| 第二节 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29-33页 |
| 一、关于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立法例 | 第29-31页 |
| 二、对缓刑实质要件的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缓刑适用的法律后果 | 第33-35页 |
| 一、缓刑适用法律后果的立法例 | 第34页 |
| 二、两种立法例的比较 | 第34-35页 |
| 第四节 缓刑适用程序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缓刑考察制度 | 第37-48页 |
| 第一节 缓刑考察的主体 | 第37-39页 |
| 一、国外缓刑考察的主体 | 第37-39页 |
| 二、我国缓刑考察主体 | 第39页 |
| 第二节 缓刑考察的内容 | 第39-42页 |
| 一、缓刑考察的具体内容 | 第39-41页 |
| 二、我国的缓刑考察内容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缓刑考验期 | 第42-43页 |
| 一、立法例 | 第42-43页 |
| 二、我国缓刑考验期的规定 | 第43页 |
| 第四节 缓刑撤销制度 | 第43-48页 |
| 一、缓刑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 | 第43-44页 |
| 二、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的 | 第44-46页 |
| 三、缓刑考验期间违反应当遵守的事项的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构想 | 第48-57页 |
| 第一节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0页 |
| 一、缓刑在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 二、缓刑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构想 | 第50-57页 |
| 一、缓刑形式的多样化 | 第50-51页 |
| 二、增设罚金刑缓刑 | 第51-52页 |
| 三、明确、具体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使实质条件的规定更加完整 | 第52页 |
| 四、建立缓刑听证程序 | 第52-53页 |
| 五、完善缓刑考察主体 | 第53-54页 |
| 六、缓刑考察内容的完善 | 第54-55页 |
| 七、完善我国缓刑撤销制度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