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转型与甘肃士绅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2-23页 |
一、士绅的概念、构成和分层 | 第12-16页 |
二、士绅与近代社会 | 第16-23页 |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基本视角 | 第23-29页 |
第三节 基本资料与分析构架 | 第29-32页 |
第一章 晚清甘肃士绅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32-57页 |
第一节 社会动荡与甘肃士绅阶层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 第32-41页 |
一、本文对士绅构成的界定及其原因 | 第32-34页 |
二、社会动荡与士绅阶层构成的变化 | 第34-38页 |
三、士绅阶层构成变化的社会影响 | 第38-41页 |
第二节 陕甘分闱与甘肃士绅阶层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 第41-57页 |
一、陕甘分闱的缘起与结果 | 第42-46页 |
二、影响甘肃进士中式多寡的社会因素 | 第46-52页 |
三、陕甘分闱的社会影响 | 第52-57页 |
第二章 晚清甘肃士绅与地方社会 | 第57-78页 |
第一节 社会动荡与士绅 | 第57-66页 |
一、甘肃团练之举办 | 第57-60页 |
二、士绅的思想动向 | 第60-63页 |
三、士绅地位的历史变动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地方自治与士绅 | 第66-78页 |
一、清末甘肃的宪政运动 | 第67-70页 |
二、秦州自治的制度设计及其思想资源 | 第70-71页 |
三、秦州自治与地方社会的反应 | 第71-75页 |
四、对秦州自治的评价 | 第75-78页 |
第三章 近代甘肃士绅的分化 | 第78-110页 |
第一节 近代甘肃士绅分化的非制度因素 | 第78-83页 |
第二节 由辛亥革命看甘肃士绅的政治取向 | 第83-95页 |
一、反对共和 | 第84-87页 |
二、对秦州独立态度的歧异 | 第87-91页 |
三、新型知识阶层的反应 | 第91-94页 |
四、余论 | 第94-95页 |
第三节 近代甘肃士绅社会流动的变化 | 第95-106页 |
一、新型知识阶层的形成 | 第95-99页 |
二、绅商的出现 | 第99-102页 |
三、传统守望者 | 第102-105页 |
四、结语 | 第105-106页 |
第四节 走出"失语":甘肃新知识阶层与移风易俗 | 第106-110页 |
第四章 士绅、儒学与民国社会实践——以刘尔炘为例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一介名绅的成长历程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坚守与应变:刘尔炘儒学思想的嬗变 | 第114-127页 |
一、醇儒思想的两个内在取径 | 第115-119页 |
二、儒学主导下的西学会通 | 第119-123页 |
三、儒学坚守中的时代动因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主持震灾救济:兼论绅权与民国地方社会 | 第127-140页 |
一、赈灾的民间化形式 | 第127-131页 |
二、赈灾以士绅为主导的社会原因 | 第131-136页 |
三、传统绅权与民国地方社会 | 第136-140页 |
结束语:弱势的一极 | 第140-146页 |
征引文献 | 第146-159页 |
后记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