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问题之缘起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6-2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西方宗教在广州的传播情况 | 第25-81页 |
第一节 晚清广州社会的传教环境 | 第25-33页 |
一、最初来广州的主要西方教会 | 第25-26页 |
二、外国人在十三行的居住环境 | 第26-28页 |
三、外国人在十三行临近区域的活动 | 第28-31页 |
四、发放福音书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西方宗教传入广州社会的几个阶段 | 第33-63页 |
一、鸦片战争前夕至50年代末 | 第33-43页 |
(一) 医学传教 | 第33-36页 |
(二) 医学传教的作用 | 第36-38页 |
(三) 其他传教方式 | 第38-40页 |
(四) 天平天国运动对广州传教的波及 | 第40-41页 |
(五) 传教效果 | 第41-43页 |
二、60至90年代的传教活动 | 第43-49页 |
(一) 传教方式的变化 | 第43-45页 |
(二) 教会教育机构的层次体系 | 第45-47页 |
(三) 教会学校的生源和教学特色 | 第47-48页 |
(四) 教会学校传道效果 | 第48-49页 |
三、20世纪初华人自立传教活动 | 第49-63页 |
(一) 华人自立教会建立原因及方式 | 第49-51页 |
(二) 雏形期华人自立教会 | 第51-52页 |
(三) 华人自立教会规模 | 第52-53页 |
(四) 华人自立教会活动 | 第53-54页 |
(五) 华人自立教会经费 | 第54-59页 |
(六) 对华人自立教会反思 | 第59-60页 |
(七) 华人自立教会与广州民族主义思潮 | 第60-63页 |
第三节 西方宗教在广州及广州周边区域传播的差异 | 第63-81页 |
一、传教模式的差异 | 第63-66页 |
二、宗族势力与传教活动的地域性差异 | 第66-68页 |
三、地方官员对宗教事件态度的差异 | 第68-71页 |
四、地方士绅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差异 | 第71-72页 |
五、传统迷信对不同区域的传教活动所造成冲击的差异 | 第72-75页 |
六、地方华侨兴办教堂的差异 | 第75-77页 |
七、教堂地产冲突的差异 | 第77-78页 |
八、其他方面的差异 | 第78-81页 |
第三章 西方宗教对广州社会变迁的影响方式 | 第81-117页 |
第一节、结交地方官绅阶层 | 第81-88页 |
一、传教士交好官员 | 第81-83页 |
二、鸦片战争时期十三行中的华洋联姻及交往个案 | 第83-85页 |
三、传教士参与缔结条约 | 第85-86页 |
四、天主教对官方施加强制力及后果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引领社会新潮流 | 第88-92页 |
一、领导广州不缠足运动 | 第88-89页 |
二、推动清末维新思潮在广州的孕育 | 第89-90页 |
三、开名人入校演讲之风 | 第90-92页 |
第三节 引入社会新事业 | 第92-100页 |
一、参与教育事业 | 第92-94页 |
(一) 传教士在广州同文馆任教 | 第92-93页 |
(二) 教会所办学校统计 | 第93-94页 |
二、举办报刊事业 | 第94-96页 |
三、举办慈善事业 | 第96-100页 |
(一) 医院 | 第96-97页 |
(二) 孤儿院 | 第97-98页 |
(三) 安老院 | 第98-99页 |
(四) 广州惠爱堂慈善活动个案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改变社会知识结构 | 第100-106页 |
一、传统社会知识结构 | 第100-101页 |
二、传教士通过报刊输入知识 | 第101-102页 |
三、传教士通过书著输入知识 | 第102-106页 |
第五节 教化广州民众 | 第106-117页 |
一、教化对象的定位 | 第106-108页 |
二、从印刷工到牧师——梁发个案 | 第108-110页 |
三、社会边缘人群的教化 | 第110-112页 |
四、信徒的教化程度 | 第112-117页 |
第四章 西方宗教与广州社会观念转变 | 第117-163页 |
第一节、思想观念转变 | 第117-141页 |
一、“耶稣”——“孔教”互动 | 第117-121页 |
二、官方观念转变 | 第121-135页 |
(一) 政治观念转变 | 第121-127页 |
(二) 教育观念转变 | 第127-132页 |
(三) 宗教信仰转变 | 第132-135页 |
三、士绅观念转变 | 第135-137页 |
四、民众观念转变 | 第137-141页 |
第二节 法制观念转变 | 第141-152页 |
一、民众法制意识转变 | 第141-143页 |
二、士绅法制意识转变 | 第143-145页 |
三、官方法制观念转变 | 第145-152页 |
(一) 依法管制教民冲突 | 第145-146页 |
(二) 规范教堂购地契约 | 第146-149页 |
(三) 保护地方税收 | 第149-150页 |
(四) 区分案件职责 | 第150-151页 |
(五) 举办法政学堂 | 第151-152页 |
第三节 道德观念转变 | 第152-163页 |
一、传统道德风化受到挑战 | 第152-155页 |
二、道德观讨论 | 第155-157页 |
三、“人格救国” | 第157-163页 |
第五章 西方宗教与广州社会生活变迁 | 第163-215页 |
第一节 社会团体涌现 | 第163-177页 |
一、西方宗教团体 | 第164-168页 |
(一)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 第164-165页 |
(二) 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 | 第165页 |
(三) 广州基督教联会 | 第165-166页 |
(四)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 | 第166-167页 |
(五) 驻粤美洲宗教信徒联合会 | 第167-168页 |
二、公益团体 | 第168-171页 |
(一) 爱育堂 | 第168页 |
(二) 广济医院 | 第168-169页 |
(三) 方便医院 | 第169-170页 |
(四) 私家疗养院 | 第170页 |
(五) 乡谊互助组织 | 第170-171页 |
三、其它机构团体 | 第171-173页 |
(一) 西式学校 | 第171页 |
(二) “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 | 第171-172页 |
(三) 政治团体 | 第172-173页 |
四、基督教团体活动 | 第173-177页 |
(一) 教会学校团体活动 | 第174-176页 |
(二) 穆德布道大会 | 第176页 |
(三) 马礼逊纪念会 | 第176-177页 |
(四)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大会 | 第177页 |
第二节 衣食住行变化 | 第177-196页 |
一、衣饰变化 | 第177-182页 |
二、饮食变化 | 第182-187页 |
(一) 西餐饮食 | 第182-183页 |
(二) 中餐饮食 | 第183-184页 |
(三) “茶点”饮食 | 第184-186页 |
(四)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饮食陋习 | 第186-187页 |
三、居住生活变化 | 第187-194页 |
(一) 西式建筑宏观考察 | 第187-192页 |
1、教堂及教会建筑 | 第187-189页 |
2、沙面建筑及其特色 | 第189-190页 |
3、中西合璧式建筑及其特色 | 第190-192页 |
(二) 西式建筑的微观考察 | 第192-194页 |
1、教会学校宿舍内的居住 | 第192-193页 |
2、乡村仿造西式建筑风波 | 第193页 |
3、教堂建筑文化 | 第193-194页 |
四、出行方式的变化 | 第194-196页 |
第三节 社会风习的变迁(婚俗习俗、演讲风习、交往方式) | 第196-211页 |
一、婚俗习俗 | 第196-199页 |
(一) 福音堂中的文明结婚 | 第196-197页 |
(二) 基督教学校教师的文明结婚 | 第197页 |
(三) 基督教医学院参与文明结婚 | 第197-198页 |
(四) 民国政府拟建教堂式结婚亭 | 第198-199页 |
二、演讲风习 | 第199-205页 |
(一) 教会演讲传统与职业训练 | 第199-200页 |
(二) 基督教徒演讲的多种表现 | 第200-201页 |
(三) 晚清社会演讲风习盛行 | 第201-203页 |
(四) 民国时期演讲风习进一步发展 | 第203-205页 |
(五) 基督教演讲会赞助公益 | 第205页 |
三、交往方式 | 第205-211页 |
(一) 家庭行医 | 第205-207页 |
(二) 民教交往 | 第207-211页 |
(三) 推崇生活西化 | 第211页 |
第四节 广州市风俗改革委员会“移风易俗”运动 | 第211-215页 |
第六章 西方宗教与广州社会变迁的思考(代结论) | 第215-224页 |
一、社会变迁中诸因素之关系综合分析 | 第215-218页 |
二、西方宗教促进社会和谐 | 第218-221页 |
三、西方宗教与民众素质 | 第221-224页 |
附录 主要参考资料 | 第224-238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著一览表 | 第238-239页 |
后记 | 第239-241页 |
附图 | 第241-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