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23页 |
·人文地理学多元化融合发展 | 第14-15页 |
·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理论探索不断深化 | 第15-18页 |
·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演变及“物品”的普遍存在 | 第18-19页 |
·利益主体博弈和空间“稀缺性”日益凸现 | 第19-20页 |
·区域发展观念模式转变与构建和谐社会迫切要求 | 第20-23页 |
·物品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 第23-26页 |
·有关研究进展及侧重 | 第23-25页 |
·不足与缺憾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27-30页 |
·选择登封作为主要案例区的依据 | 第27-29页 |
·选择鄢陵、林州等地比较研究的依据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30-36页 |
·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有关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2章 物品理论基础和相关理论讨论 | 第36-60页 |
·物品基础理论辨析 | 第36-40页 |
·物品的概念及来源 | 第36-37页 |
·分类原则与类型特征 | 第37-40页 |
·外部性理论与物品外部性 | 第40-47页 |
·外部性概念和类型 | 第40-43页 |
·外部性问题一般解决方法及局限性 | 第43-45页 |
·物品的外部性问题 | 第45-47页 |
·其他相关理论综述及对物品空间分析的启示 | 第47-60页 |
·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积累原理 | 第47-49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49-5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动向及偏颇 | 第50-54页 |
·内生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 | 第54-56页 |
·新制度经济学要义与物品配置效率 | 第56-60页 |
第3章 基于外部性作用的物品空间特性探析 | 第60-79页 |
·物品的空间外部性表现 | 第60-62页 |
·私人物品空间外部性 | 第60-61页 |
·公共物品空间外部性 | 第61页 |
·混合物品空间外部性 | 第61-62页 |
·外部性因素作用下的物品空间关系 | 第62-67页 |
·来源的共生和互动 | 第62-63页 |
·效用的对应与互补 | 第63-64页 |
·空间依存与寄寓 | 第64-66页 |
·动态的邻近博弈关系 | 第66-67页 |
·空间扩散的非均等性 | 第67页 |
·物品空间的若干基本特征 | 第67-79页 |
·物权范围与地理分析意义 | 第67-69页 |
·物品空间的稀缺性 | 第69-70页 |
·物品有机构成与外部效应的多重性 | 第70-71页 |
·自发的稳定趋向和借助推力的阶跃变化 | 第71-72页 |
·物品空间调控的关注因子 | 第72-79页 |
第4章 物品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 第79-94页 |
·物品空间集聚的基本形态 | 第79-80页 |
·若干典型静态结构 | 第80-84页 |
·依附结构 | 第80-81页 |
·嵌入结构 | 第81-82页 |
·拼合结构 | 第82页 |
·阻隔结构 | 第82-83页 |
·层叠结构 | 第83-84页 |
·基于“依附结构”的物品空间演化机理 | 第84-86页 |
·物品空间构成对区域发展状态的影响 | 第86-92页 |
·物品属性构成与区域持续发展关系曲线 | 第86-89页 |
·调控物品空间构成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 第89-92页 |
·物品空间分析的一般框架及要点 | 第92-94页 |
第5章 登封少林景区物品空间演化研究 | 第94-126页 |
·区域条件与发展概况 | 第94-107页 |
·自然人文条件及优势 | 第94-96页 |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 第96-99页 |
·基本发展脉络 | 第99-102页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效评价 | 第102-107页 |
·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 第107-110页 |
·总体格局与功能区分布 | 第107-109页 |
·核心景区极化与关联效应分析 | 第109-110页 |
·景区物品空间结构基本特征 | 第110-115页 |
·物品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0-114页 |
·“依附型”物品空间结构认定 | 第114-115页 |
·物品空间时段演化与区域发展状态分析 | 第115-126页 |
·开发前期阶段 | 第115-117页 |
·快速开发阶段 | 第117-120页 |
·初步治理阶段 | 第120-122页 |
·整合提升阶段 | 第122-126页 |
第6章 登封嵩山景区物品外部效应趋势面分析 | 第126-146页 |
·趋势面分析一般建模原理 | 第126-128页 |
·物品单元与特征指标 | 第128-139页 |
·景区物品单元确定 | 第128-129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9-130页 |
·特征数值获取的方法和步骤 | 第130-139页 |
·趋势面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9-146页 |
第7章 优化物品空间配置的比较与对策研究 | 第146-162页 |
·不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物品空间特色分析 | 第146-156页 |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和类型 | 第146-148页 |
·鄢陵县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物品空间 | 第148-152页 |
·林州市“流域状”及非物质化公共物品效用 | 第152-156页 |
·优化物品空间配置推进登封持续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 第156-162页 |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培植发展增长极 | 第157页 |
·调整物品有机构成,提高物品配置效率 | 第157-158页 |
·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改变主体行为方式 | 第158-159页 |
·保持适度公共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 第159-160页 |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争取更多要素资源汇聚 | 第160-162页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62-17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2-167页 |
·物品空间集聚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一种基本载体 | 第162页 |
·物品外部性对区域发展状况具有显著支配作用 | 第162-164页 |
·物品空间结构构成对区域发展的走向具有影响作用 | 第164-165页 |
·持久正外部效应的核心物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源泉 | 第165-166页 |
·协调共生的物品空间格局是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166-167页 |
·物品空间研究前景与打算 | 第167-170页 |
附录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2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业务工作 | 第182-185页 |
后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