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身份犯论--基于犯罪形态视野的考察

内容提要第1-8页
前言第8-11页
第一章 身份犯本体论第11-52页
 第一节 身份犯的体系定位第11-13页
  一、摇摆不定的传统观点第11-12页
  二、本文的主张——身份犯概念(理论)之纯化第12-13页
 第二节 身份犯的概念和特征第13-32页
  一、身份犯的身份第13-25页
  二、身份犯的概念第25-29页
  三、身份犯的特征第29-32页
 第三节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本质)第32-42页
  一、义务违反说及其检讨第33-36页
  二、法益侵害说及其反思第36-38页
  三、综合说及其不足第38页
  四、国内学者的新锐见解及其剖析第38-41页
  五、本文的观点——身份法益侵害说之主张第41-42页
 第四节 身份犯的学理分类第42-52页
  一、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第44-45页
  二、自然身份犯与法定身份犯第45-47页
  三、亲手性身份犯与非亲手性身份犯第47-48页
  四、存在型身份犯与利用型身份犯第48-50页
  五、明示型身份犯与隐含型身份犯第50-52页
第二章 身份犯基本类型——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第52-84页
 第一节 纯正身份犯和不纯正身份犯的区分标准第52-61页
  一、大陆法系刑法之见解第52-54页
  二、我国刑法学者之观点第54-59页
  三、本文之立场第59-61页
 第二节 纯正身份犯第61-75页
  一、纯正身份犯的刑法表现形式第61-64页
  二、若干纯正身份犯构成分析第64-75页
 第三节 不纯正身份犯第75-84页
  一、不纯正身份犯的刑法表现形式第75-79页
  二、若干特殊不纯正身份犯构成分析第79-84页
第三章 身份犯的正犯(Ⅰ)——单独正犯第84-113页
 第一节 身份犯的实行行为第84-90页
  一、实行行为之本体意蕴第84-88页
  二、身份犯的实行行为之特殊内涵第88-90页
 第二节 身份犯与间接正犯第90-113页
  一、间接正犯的一般理论第90-100页
  二、身份犯是否能以间接正犯方式实施的具体分析第100-113页
第四章 身份犯的正犯(Ⅱ)——共同正犯第113-157页
 第一节 立论前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序说第113-119页
  一、分工分类法之坚持与修正——对大陆法系刑法的考察第113-116页
  二、作用分类法的产生及其变通——以我国刑法共同犯罪之规定为视角第116-118页
  三、本文的检讨——分工分类法与我国共同犯罪法律规定之契合第118-119页
 第二节 共同正犯的一般理论第119-135页
  一、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第119-128页
  二、正犯与实行犯关系辨析第128-132页
  三、共同正犯的概念与性质第132-135页
 第三节 无身份者能否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第135-140页
  一、肯定说及其批判第136-138页
  二、否定说及其主张第138-140页
 第四节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的定性第140-152页
  一、异彩纷呈的观点及其评介第140-148页
  二、本文的主张及其根据第148-152页
 第五节 不纯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问题第152-157页
第五章 身份犯的共犯第157-182页
 第一节 纯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第157-170页
  一、无身份者能否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犯第157-164页
  二、无(有)身份者教唆、帮助有(无)身份者实施纯正身份犯第164-166页
  三、消极身份犯的共犯特例第166-170页
 第二节 不纯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第170-182页
  一、无身份者教唆、帮助有身份者实施不纯正身份犯第171-177页
  二、有身份者教唆、帮助无身份者实施不纯正身份犯第177-182页
结语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1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91-192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192-195页
论文摘要(英文)第195-198页
后记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节能型抽油机研究
下一篇:DRIS系统中的中文自动分词模块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