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种风俗专志论文--婚姻、丧葬论文

民国山东丧葬习俗研究(1912-1937)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0-19页
 一、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页
  (二) 学术意义第10-11页
  (三) 现实意义第11页
 二、学术史综述第11-17页
  (一) 研究专著第11-13页
  (二) 学术论文第13-16页
  (三) 台湾及海外地区的研究第16-17页
 三、学术要点第17-18页
  (一) 选题切入点第17页
  (二) 学术重点第17页
  (三) 学术难点第17页
  (四) 学术创新点第17-18页
 四、相关界定第18-19页
第一章 山东地区丧葬习俗产生和沿袭第19-25页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第19-22页
  (一) 丧葬习俗的萌芽第19-20页
  (二) 丧葬习俗的发展第20页
  (三) 丧葬习俗的系统和完善第20-22页
 二、传统的丧葬服饰第22-23页
  (一) 斩衰第22页
  (二) 齐衰第22页
  (三) 大功第22页
  (四) 小功第22页
  (五) 缌麻第22-23页
 三、晚清山东地区的丧葬习俗第23-25页
  (一) 传统丧礼大行其道第23-24页
  (二) 传统丧礼中的厚葬久丧风气出现新变化第24-25页
第二章 民国时期山东丧葬习俗概况第25-39页
 一、前言第25-29页
  (一) 山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第25-26页
  (二) 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第26-29页
 二、民国时期丧葬习俗的主要程序第29-35页
  (一) 临终习俗第29页
  (二) 丧中习俗第29-32页
  (三) 出殡习俗第32-33页
  (四) 葬后习俗第33-35页
 三、山东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第35-39页
  (一) 民间有在丧礼中结丧社的互助行为第35-36页
  (二) 请僧尼、道士做法事第36页
  (三) 民间禁忌在丧葬习俗中影响深远第36-37页
  (四) 各地有改革旧的丧葬习俗的倡议第37-38页
  (五) 丧葬服饰的新变化第38-39页
第三章 山东丧葬习俗的区域特点第39-50页
 一、山东民俗区域划分第39-41页
 二、各民俗区域的丧葬习俗第41-50页
  (一) 山东腹地民俗区丧葬习俗——以孔府丧葬为中心第41-45页
  (二) 东部沿海民俗区的丧葬习俗第45-46页
  (三) 山东东南部的沂蒙民俗区的丧葬习俗第46-47页
  (四) 山东西南、西北民俗区的丧葬习俗第47-50页
第四章 民国山东丧葬习俗与政治、经济变迁第50-66页
 一、民国时期山东地方政府对丧葬习俗的改革第50-54页
  (一) 国家对传统礼制的改革第50-52页
  (二) 山东地方政府对丧葬习俗的改革第52-54页
 二、民国初年山东的社会经济第54-57页
  (一) 传统农业经济的延续与发展第54-55页
  (二) 近代经济的兴起第55-57页
 三、不同经济区域丧葬习俗的比较第57-66页
  (一) 东部沿海地区第57-61页
  (二) 西部内陆地区第61-63页
  (三) 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第63-64页
  (四) 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第64-66页
第五章 民国山东文化变迁对丧葬习俗的影响第66-78页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变迁与丧葬习俗第66-68页
 二、宗教信仰与丧葬习俗变迁第68-75页
  (一)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与丧葬习俗变迁第68-70页
  (二) 基督教对山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第70-73页
  (三) 传统风水学说与丧葬习俗变迁第73-75页
 三、近代教育对丧葬习俗的影响第75-78页
第六章 民国时期山东丧葬习俗演变的特点、原因及作用第78-85页
 一、丧葬习俗演变的特点第78-80页
  (一) 传统丧葬习俗在民间还广泛应用第78页
  (二) 封建迷信色彩淡化,陋俗恶习受到进步观念的批判,繁文缛节逐步革除第78-79页
  (三) 丧葬仪式简化或变通,新的文明方式被采用第79页
  (四) 民间互助行为有所加强第79页
  (五) 丧葬习俗的演变具不平衡性第79-80页
 二、丧葬习俗演变的原因第80-82页
  (一) 经济生产、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变化第80页
  (二) 政治制度制约、政府的提倡和民间团体的倡议第80-81页
  (三) 教育昌明、文化观念变化的影响第81页
  (四) 社会动荡不安对丧葬习俗的影响第81-82页
 三、丧葬习俗演变的作用第82-85页
  (一) 丧葬习俗有强化血缘和家族关系的作用第83页
  (二) 使人们正确认识“事死”与“事生”的关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敬爱长辈的孝道观念第83页
  (三) 丧葬习俗的演变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可以延续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第83-85页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一) 史志资料第87页
 (二) 研究专著第87-90页
 (三) 报刊资料第90页
 (四) 论文第90-93页
后记第93-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山湖湿地旅游开发生态约束机制研究
下一篇:济南市产业生态化评价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