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茵陈蒿及其应用概况 | 第10-12页 |
·茵陈蒿来源与性状 | 第10页 |
·茵陈蒿应用概况 | 第10-12页 |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水提法 | 第12页 |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 | 第12-13页 |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3-14页 |
·微波法 | 第14页 |
·超声波法 | 第14页 |
·酶解法 | 第14-15页 |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5页 |
·超滤法 | 第15-16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16页 |
·环糊精和环糊精衍生物的性能及应用概况 | 第16-20页 |
·环糊精 | 第16-19页 |
·环糊精衍生物 | 第19-20页 |
·环糊精和修饰环糊精的应用 | 第20页 |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茵陈蒿总黄酮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21-38页 |
·前言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芦丁标准溶液曲线的绘制 | 第22-23页 |
·总黄酮检测方法 | 第23页 |
·茵陈蒿预处理 | 第23页 |
·“乙醇回流—固定床”法提取茵陈蒿总黄酮 | 第23-24页 |
·微波辅助提取茵陈蒿总黄酮 | 第24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总黄酮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6页 |
·“乙醇回流—固定床”法提取茵陈蒿总黄酮结果 | 第24-26页 |
·微波辅助水法提取茵陈蒿总黄酮结果 | 第26-28页 |
·微波辅助乙醇法提取茵陈蒿黄酮正交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微波辅助β-环糊精水溶液法提取茵陈蒿黄酮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总黄酮结果 | 第32-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茵陈蒿黄酮 | 第38-46页 |
·前言 | 第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8-39页 |
·芦丁溶液标准曲线绘制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大孔树脂对菌陈蒿黄酮的静态吸附实验 | 第39-41页 |
·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定性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大孔树脂对茵陈蒿黄酮的吸附量 | 第42页 |
·静态吸附曲线 | 第42-44页 |
·解吸实验结果 | 第44页 |
·定性分析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茵陈蒿黄酮-β-环糊精包结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46-63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材料 | 第47页 |
·芦丁溶液标准曲线绘制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包结物的制备 | 第47-48页 |
·包结物溶解度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包结比测定方法 | 第49页 |
·包结物稳定性实验 | 第49-50页 |
·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 | 第50页 |
·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包结物抑菌能力实验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1页 |
·包结物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包结条件优化正交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最佳包结条件组合实验 | 第55页 |
·包结物溶解度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包结比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包结物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抑菌能力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