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以山西太原为例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2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6页 |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33页 |
| ·热水流动模式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 ·地热水加热机理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 ·地热系统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 ·地热勘查方法研究现状 | 第32页 |
| ·地热水有效利用和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 ·太原市地热水研究程度 | 第33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 ·论文中的几点新认识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 第36-51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6-38页 |
| ·地理位置 | 第36-37页 |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 ·气象水文 | 第37-38页 |
| §2.2 地层 | 第38-39页 |
| §2.3 构造 | 第39-46页 |
| ·山区构造特征 | 第39-43页 |
| ·盆地区基底构造特征 | 第43-45页 |
| ·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 第45-46页 |
| §2.4 区域地壳热结构 | 第46-49页 |
| ·地壳结构 | 第46-48页 |
| ·居里等温面与大地热流值 | 第48-49页 |
|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49-51页 |
|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 第49-50页 |
| ·碎屑岩类裂隙水 | 第50页 |
|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岩溶水动力特征 | 第51-57页 |
| §3.1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 第51-52页 |
| §3.2 各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 第52-57页 |
| ·西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 第52-55页 |
| ·北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 第55页 |
| ·东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区域地热异常 | 第57-87页 |
| §4.1 地热分布的物探勘查 | 第57-60页 |
| ·CSAMT电磁勘探工作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 ·反演结果及地质解释 | 第58-60页 |
| §4.2 地面温度的热红外遥感反演 | 第60-70页 |
| ·遥感解译过程 | 第60-62页 |
| ·遥感解译结果及分析 | 第62-70页 |
| §4.3 岩溶水温度分布的钻探结果 | 第70-83页 |
| ·水温剖面分布特征 | 第70-77页 |
| ·岩溶水系统水温分布特征 | 第77-83页 |
| §4.4 太原地热田划分 | 第83-87页 |
| ·地热田边界条件及地热田划分 | 第83-84页 |
| ·地热田温度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84-87页 |
| 第五章 水文地球化学 | 第87-117页 |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87-89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87-88页 |
| ·样品的测试 | 第88-89页 |
| §5.2 水化学分布特征 | 第89-100页 |
| ·水化学类型分布 | 第89-95页 |
| ·地下水各组分含量分布特征 | 第95-100页 |
| §5.3 水—岩作用过程 | 第100-117页 |
| ·水岩作用程度及热储温度 | 第100-103页 |
| ·热水循环深度 | 第103页 |
| ·矿物饱和指数 | 第103-104页 |
| ·各离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 第104-117页 |
|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17-142页 |
| §6.1 氢氧同位素 | 第117-125页 |
| ·δD和δ~(18)O | 第117-124页 |
| ·~3H | 第124-125页 |
| §6.2 碳同位素 | 第125-128页 |
| ·~(14)C | 第125-127页 |
| ·δ~(13)C | 第127-128页 |
| §6.3 锶同位素 | 第128-136页 |
| ·分布特征 | 第129-130页 |
| ·指示水的来源 | 第130-131页 |
| ·指示地下水水力联系与渗流途径 | 第131-134页 |
| ·指示流动系统 | 第134页 |
| ·计算混合比 | 第134-136页 |
| §6.4 硫酸盐中的硫同位素和氧同位素 | 第136-140页 |
| ·硫酸盐中的δ~(34)S | 第136-139页 |
| ·硫酸盐中的δ~(18)O | 第139-140页 |
| §6.5 氦同位素 | 第140-142页 |
| 第七章 地热模型 | 第142-149页 |
| §7.1 地热形成条件 | 第142-143页 |
| §7.2 热水流动模式 | 第143-147页 |
| ·岩溶水流动模式 | 第143-145页 |
| ·岩溶水系统之间及岩溶水与裂隙水间的联系 | 第145-146页 |
| ·双源作用下深部岩溶中的湍流现象 | 第146-147页 |
| §7.3 热水形成的概念模型 | 第147-149页 |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49-153页 |
| §8.1 结论 | 第149-152页 |
| §8.2 建议 | 第152-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4页 |
| 附表 | 第164-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