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司法评价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11-18页 |
| 第2章 民事司法评价的学理基础 | 第18-28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意义 | 第18-21页 |
| ·落实民事司法理念的载体 | 第18页 |
| ·实现民事司法目的的手段 | 第18-19页 |
| ·维护民事司法权威的武器 | 第19-20页 |
| ·增强民事司法能力的途径 | 第20-21页 |
| ·规范民事司法管理的工具 | 第21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正当性 | 第21-24页 |
| ·民事司法监督的正当性要求 | 第21-22页 |
| ·民事司法透明的正当性要求 | 第22页 |
| ·公共产品评价的正当性要求 | 第22-23页 |
| ·民事司法竞争的正当性要求 | 第23页 |
| ·法官评价考核的正当性要求 | 第23-24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可行性 | 第24-28页 |
| ·民事司法具有规律性 | 第24-25页 |
| ·民事司法规律遵循大数定理 | 第25页 |
| ·民事司法具有可计量性 | 第25-26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数据的可得性 | 第26-27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法官心理基础 | 第27-28页 |
| 第3章 民事司法评价的本体理论 | 第28-39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目的 | 第28-29页 |
| ·评价内部目的 | 第28页 |
| ·评价外部目的 | 第28-29页 |
| ·国际视角的民事司法评价 | 第29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原则 | 第29-31页 |
| ·权利保障原则 | 第29页 |
| ·独立优先原则 | 第29-30页 |
| ·权力救济原则 | 第30页 |
| ·功能谦抑原则 | 第30页 |
| ·公开透明原则 | 第30页 |
| ·科学合理原则 | 第30-31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主体 | 第31-34页 |
| ·外部评价主体 | 第31-32页 |
| ·内部评价主体 | 第32-33页 |
| ·专门评价主体 | 第33-34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客体 | 第34-36页 |
| ·民事司法的“职业行为” | 第34页 |
| ·民事司法的“实质质量” | 第34-35页 |
| ·民事司法的“外部效果” | 第35页 |
| ·民事司法的“生态系统” | 第35-36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对象 | 第36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标准 | 第36-39页 |
| ·民事法治标准 | 第36页 |
| ·国际法律标准 | 第36-37页 |
| ·经验主义标准 | 第37页 |
| ·经济社会标准 | 第37页 |
| ·人类理性标准 | 第37-39页 |
| 第4章 民事司法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52页 |
|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39-41页 |
| ·法定性原则 | 第39页 |
| ·目的性原则 | 第39-40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0页 |
| ·结合性原则 | 第40页 |
| ·可比性原则 | 第40-41页 |
| ·可行性原则 | 第41页 |
| ·关联性原则 | 第41页 |
| ·评价指标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 ·评价指标主要性质 | 第42-43页 |
| ·民事司法评价具体指标 | 第43-52页 |
| ·民事司法价值指标体系 | 第43-45页 |
| ·民事司法效果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 ·民事司法独立指标体系 | 第46-49页 |
| ·民事司法形象指标体系 | 第49-50页 |
| ·民事司法影响指标体系 | 第50-52页 |
| 第5章 民事司法评价方法论 | 第52-61页 |
| ·个别指标评价方法 | 第52页 |
| ·多指标异量纲综合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 ·打分综合方法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 ·个案评查方法的从属性 | 第53页 |
| ·多指标无量纲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 第53-55页 |
| ·指数综合评价方法优劣性 | 第54页 |
| ·最优距离综合评价方法优劣性 | 第54页 |
| ·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优劣性 | 第54页 |
| ·功效函数综合评价方法优劣性 | 第54-55页 |
| ·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方法优劣性 | 第55页 |
| ·功效函数方法在民事司法评价中的应用 | 第55-61页 |
| ·功效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基本思想 | 第55-56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 | 第56-57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指标权数确定 | 第57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7-59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指数的合成 | 第59-61页 |
| 第6章 民事司法评价的配套机制 | 第61-64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局限性 | 第61页 |
| ·制度机制演进的实践性特点 | 第61页 |
| ·公共产品消费的成本性特点 | 第61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内在性特点 | 第61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的保障机制 | 第61-64页 |
| ·民事司法独立性的保障机制 | 第61-62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科学性的保障机制 | 第62页 |
| ·民事司法评价真实性的保障机制 | 第62-63页 |
| ·民事司法评价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