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军事技术进步与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历程 | 第17-30页 |
·航空武器装备的早期探索 | 第17-18页 |
·打击力与枪械、弹药技术 | 第18-20页 |
·防护力与材料、装甲技术 | 第20-21页 |
·机动力与气动、动力技术 | 第21-22页 |
·信息力与探测、通讯技术 | 第22-24页 |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 | 第24-30页 |
·改变了作战样式 | 第24-26页 |
·拓展了作战理论 | 第26-28页 |
·更新了组织体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特点 | 第30-43页 |
·性能对抗愈演愈烈 | 第30-33页 |
·飞机作战性能的增强 | 第30-32页 |
·飞机机载设备的完善 | 第32-33页 |
·相对杀伤指数的提高 | 第33页 |
·投入数量规模空前 | 第33-37页 |
·生产数量规模空前 | 第34-35页 |
·装备数量规模空前 | 第35-36页 |
·损失数量规模空前 | 第36-37页 |
·类型多样化 | 第37-39页 |
·种类多样化 | 第37-38页 |
·型号多样化 | 第38-39页 |
·体系结构系统化 | 第39-40页 |
·飞机结构更加系统 | 第39页 |
·装备结构更加系统 | 第39-40页 |
·协同结构更加系统 | 第40页 |
·装备发展严重失衡 | 第40-43页 |
·攻防地位的失衡 | 第40-41页 |
·装备比例的失衡 | 第41-42页 |
·产业结构的失衡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动因和条件 | 第43-54页 |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动因 | 第43-47页 |
·需求与可能 | 第43-45页 |
·攻防的矛盾运动 | 第45-46页 |
·人的主观能动性 | 第46-47页 |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条件 | 第47-51页 |
·前提条件:科技水平 | 第47-48页 |
·物质条件:经济实力 | 第48-51页 |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战略博弈 | 第51-54页 |
·战略抉择与博弈理论 | 第51-52页 |
·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 | 第52页 |
·战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二战时期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机制 | 第54-67页 |
·战时研发机制 | 第54-58页 |
·科研高度的计划化 | 第54-55页 |
·广泛开展科技动员 | 第55-56页 |
·政府加大科研投资 | 第56-58页 |
·战时生产机制 | 第58-63页 |
·加大航空工业的基建规模 | 第58-60页 |
·增加航空工业的从业人数 | 第60-62页 |
·采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62-63页 |
·战时路径选择机制 | 第63-67页 |
·平战结合 | 第63-64页 |
·军民结合 | 第64-65页 |
·研改结合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