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5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 四、论文创新及亮点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建设和谐家庭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概述 | 第15-31页 |
| ·和谐家庭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15-19页 |
| ·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 | 第15-18页 |
| ·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 ·思想道德教育在建设和谐家庭中的重要功能 | 第19-31页 |
| ·教育功能——促进家庭成员自身和谐发展的"启搏器" | 第19-21页 |
| ·激励功能——激发家庭内部成员创造活力的"催化剂" | 第21-24页 |
| ·预制功能——维护家庭平稳运行的"控制器" | 第24-25页 |
| ·调节功能——优化家庭成员关系的"润滑剂" | 第25-28页 |
| ·凝聚功能——形成家庭发展合力的"粘合剂"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因素剖析 | 第31-44页 |
| ·和谐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 ·价值观念扭曲 | 第31-32页 |
| ·道德行为失调 | 第32页 |
| ·家庭暴力增多 | 第32-33页 |
| ·婚姻稳定系数下降 | 第33页 |
| ·家庭教育方法失当 | 第33-34页 |
| ·科学精神严重缺失 | 第34-35页 |
| ·影响和谐家庭建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 | 第35-44页 |
| ·思想道德教育者队伍薄弱是影响其主体性因素 | 第35-36页 |
| ·家庭内部成员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其客体性因素 | 第36-38页 |
| ·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滞后是影响其介体性因素 | 第38-39页 |
| ·家庭内外的现实困境是影响其环体性因素 | 第39-44页 |
| 第三章 建设和谐家庭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4-51页 |
|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4-45页 |
| ·主导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 | 第44页 |
| ·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家庭成员的潜能和创造性 | 第44-45页 |
| ·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5-46页 |
| ·全面性是培育其家庭成员德性养成的客观前提 | 第45-46页 |
| ·针对性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46页 |
| ·直接性与潜隐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48页 |
| ·直接性是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的"明线" | 第47页 |
| ·潜隐性是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的"暗线" | 第47-48页 |
|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8-49页 |
| ·继承性是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历史诉求 | 第48页 |
| ·创新性是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时代需要 | 第48-49页 |
|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9-51页 |
| ·统一性有利于增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 | 第49页 |
| ·多样性有利于提升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思想道德教育在建设和谐家庭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探索 | 第51-63页 |
| ·主动适应时代潮流,重塑家庭美德 | 第51-54页 |
| ·明确重塑家庭美德的内容和意义 | 第51-53页 |
| ·确立家庭美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第53-54页 |
| ·加快更新陈旧观念,理顺家庭内外主要关系 | 第54-56页 |
| ·理顺家庭夫妻关系 | 第54-55页 |
| ·理顺家庭亲子关系 | 第55页 |
| ·理顺家庭人物关系 | 第55-56页 |
| ·理顺邻里亲属关系 | 第56页 |
|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科学协调的和谐家庭建设社会机制 | 第56-59页 |
|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 第57页 |
| ·注重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 | 第57-58页 |
| ·全面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 第58页 |
| ·自觉发挥家庭本身的主体作用 | 第58-59页 |
| ·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构筑保障家庭和谐的"防火墙" | 第59-63页 |
| ·优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 | 第59-61页 |
| ·提高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 | 第61页 |
| ·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支援联络网 | 第61-63页 |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