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日本 | 第11页 |
1.2.2 德国 | 第11-12页 |
1.2.3 台湾地区 | 第12-13页 |
1.2.4 中国 | 第13-14页 |
第2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法理分析 | 第14-30页 |
2.1 被害人行为对于犯罪行为人责任的作用 | 第14-20页 |
2.1.1 被害人行为对于构罪要件的影响 | 第16-17页 |
2.1.2 被害人行为对于量刑情节的影响 | 第17-20页 |
2.2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情形的传统见解缺陷 | 第20-22页 |
2.3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法理学说新争论 | 第22-27页 |
2.3.1 被害人信条学说 | 第22-24页 |
2.3.2 事实支配说 | 第24-26页 |
2.3.3 自我答责说 | 第26-27页 |
2.4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的相关法理问题评析——以行为人责任认定切入 | 第27-30页 |
第3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时行为人的责任认定 | 第30-36页 |
3.1 被害人自陷风险成立的必要条件 | 第30-33页 |
3.1.1 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 第30-31页 |
3.1.2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情形的认定 | 第31-32页 |
3.1.3 被害人的注意义务 | 第32-33页 |
3.2 被害人自陷风险排除适用的特殊情形 | 第33-35页 |
3.2.1 行为人欺骗的内容 | 第33-34页 |
3.2.2 被害人能力瑕疵 | 第34-35页 |
3.3 行为人的责任认定 | 第35-36页 |
第4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36-40页 |
4.1 诈骗犯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时的行为人责任 | 第36-38页 |
4.1.1 集资诈骗 | 第36-37页 |
4.1.2 合同诈骗 | 第37-38页 |
4.1.3 三角诈骗 | 第38页 |
4.2 案例判决的法理价值 | 第38-40页 |
第5章 诈骗罪中被害人自陷风险时的制度完善 | 第40-43页 |
5.1 立法层面 | 第40-41页 |
5.2 司法层面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