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以东天山地区考古发现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学术背景 | 第7-8页 |
| ·聚落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游牧"的定义及研究的时空范围 | 第9-11页 |
| ·游牧聚落考古的概念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 第12-14页 |
| ·可行性 | 第12-13页 |
| ·必要性 | 第13-14页 |
| 第三章 农业聚落与游牧聚落比较研究 | 第14-26页 |
| ·单个聚落形态及内部结构研究 | 第14-20页 |
| ·聚落形状 | 第14-15页 |
| ·聚落内部遗迹形态 | 第15-17页 |
| ·内部遗迹的布局和相互关系 | 第17-20页 |
| ·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研究 | 第20-23页 |
| ·聚落的空间分布 | 第20-21页 |
| ·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影响下的聚落关系 | 第21-23页 |
| ·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 | 第23-26页 |
| ·单一聚落内部变迁 | 第23-25页 |
| ·区域内聚落形态的变迁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游牧聚落考古方法的讨论 | 第26-43页 |
| ·游牧地区聚落考古资料的获取 | 第27-30页 |
| ·考古调查 | 第27-28页 |
| ·考古发掘 | 第28-30页 |
| ·游牧地区文化分期的建立 | 第30-34页 |
| ·立足现有材料,扎实做好整理研究 | 第31页 |
| ·新测年技术的应用 | 第31-33页 |
| ·对游牧文化资料进行文化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 ·游牧文化遗迹共时性的确定 | 第34-39页 |
| ·聚落遗址内部遗存的共时性确定 | 第35-38页 |
| ·区域聚落遗址共时性的确定 | 第38-39页 |
| ·游牧聚落遗址范围的确定 | 第39-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