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讽刺题材的转换 | 第8-16页 |
(一) 讽刺视角的转换:儒林群丑图与社会众生相 | 第8-12页 |
1. 儒林士子群丑图 | 第8-10页 |
2. 官场市井众生相 | 第10-12页 |
(二) 赞颂对象的转换:山林隐逸者与入世抗争者 | 第12-14页 |
1. 赞隐逸者的魏晋风度 | 第12-13页 |
2. 颂入世者的抗争之美 | 第13-14页 |
(三) 美与丑并行嬗变体现的批判价值 | 第14-16页 |
二、讽刺手法的翻新 | 第16-24页 |
(一) 讽刺手法的继承 | 第16-20页 |
1. 夸张 | 第16-17页 |
2. 对比 | 第17-20页 |
(二) 讽刺手法的变化与发展 | 第20-24页 |
1. 白描 | 第20-21页 |
2. 议论与譬喻 | 第21-24页 |
三、讽刺风格的流变 | 第24-26页 |
(一) 婉而多讽:冷静而客观的《儒林外史》 | 第24-25页 |
(二) 笔无藏锋:热辣而主观的“谴责小说” | 第25-26页 |
四、讽刺艺术嬗变的多元成因 | 第26-29页 |
(一) 盛世悲戚与衰世意气 | 第26页 |
(二) 灵魂独吟与谋生之道 | 第26-27页 |
(三) 政治大环境的转变 | 第27-28页 |
(四)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