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版画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6页 |
研究价值、意义 | 第6-7页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第一章 宜春版画概述 | 第8-10页 |
第二章 宜春版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0-14页 |
一、久远、伟大的吴城文化 | 第10-11页 |
二、洪州窑——中国青瓷发源地 | 第11页 |
三、宜春境内的画像石、石刻等艺术 | 第11-12页 |
四、樟树木版年画 | 第12页 |
五、兴学重教、崇尚文化的社会历史风气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宜春版画的产生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宜春版画产生的原因 | 第14-18页 |
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江西木刻运动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三、早期木刻青年的努力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产生期宜春版画的特点 | 第18-20页 |
一、起点和作者的创作能力低下 | 第18-19页 |
二、重视作品的功利性 | 第19页 |
三、作者队伍人数较多但力量薄弱,作品全为黑白木刻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宜春版画的发展 | 第21-43页 |
第一节 发展初期的宜春版画 | 第21-26页 |
一、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二、发展原因 | 第22-23页 |
三、发展方式 | 第23-24页 |
四、主要作者及作品 | 第24-25页 |
五、发展初期宜春版画作品风格及特点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发展中期的宜春版画 | 第26-36页 |
一、时代背景和概况 | 第26-27页 |
二、发展原因 | 第27-30页 |
三、发展方式 | 第30-33页 |
四、发展中期宜春版画作品风格及特点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发展高峰期的宜春版画 | 第36-42页 |
一、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二、发展原因 | 第37-39页 |
三、发展方式 | 第39-41页 |
四、发展高峰期宜春版画作品风格特点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宜春版画的衰退 | 第43-49页 |
一、时代背景和概况 | 第43-44页 |
二、宜春版画衰退的原因 | 第44-47页 |
三、衰退期宜春版画的风格特点及概况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对宜春版画振兴的思考 | 第49-55页 |
第一节 振兴宜春版画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振兴宜春版画的设想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图 | 第56-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