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大气污染物概述 | 第11-13页 |
|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 第12页 |
| ·我国钢铁工业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2 目前大气污染物扩散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31页 |
| ·三个模式 | 第16-18页 |
| ·高斯(Gaussian)模式 | 第16-17页 |
| ·中尺度模式 | 第17-18页 |
| ·大涡模式 | 第18页 |
| ·九个模型 | 第18-29页 |
| ·大气扩散烟团轨迹模型 | 第18-19页 |
| ·A-P 插值模型 | 第19页 |
| ·EIAA 环评助手 | 第19页 |
| ·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 | 第19-20页 |
| ·CAPPS(City Air Pollution Prediction System) | 第20-23页 |
| ·ADMS 大气扩散模型 | 第23-25页 |
| ·ISC-AERMOD 模型 | 第25-27页 |
| ·ATSTEP(分段烟羽模型)大气扩散模型 | 第27-28页 |
| ·齐次湍能输运方程封闭模型 | 第28-29页 |
| ·局地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模拟研究 | 第29-31页 |
| 3 模型的建立 | 第31-36页 |
| ·流场模型假设 | 第31-34页 |
| ·流场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 ·流场计算的边界条件 | 第33页 |
| ·流场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温度场与浓度场边界条件 | 第34-36页 |
| ·温度场边界条件 | 第34页 |
| ·浓度场边界条件 | 第34-36页 |
| 4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和方程的离散及非稳态处理 | 第36-42页 |
|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 第36-37页 |
| ·方程的离散及非稳态处理 | 第37-42页 |
| ·连续性方程的离散 | 第37-38页 |
| ·动量方程的离散 | 第38-42页 |
| 5 模拟结果 | 第42-83页 |
| ·无障碍物不同入口风速时模拟结果 | 第42-55页 |
| ·入口风速为2m/s 时模拟结果 | 第42-46页 |
| ·入口风速为3m/s 时模拟结果 | 第46-51页 |
| ·入口风速为6m/s 时模拟结果 | 第51-55页 |
| ·小障碍物(障碍物尺寸为300M×400M×45M)不同入口风速时模拟结果 | 第55-69页 |
| ·入口风速为2m/s 时模拟结果 | 第55-60页 |
| ·入口风速为3m/s 时模拟结果 | 第60-64页 |
| ·入口风速为6m/s 时模拟结果 | 第64-69页 |
| ·大障碍物(障碍物尺寸为300M×700M×90M)不同入口风速时模拟结果 | 第69-83页 |
| ·入口风速为2m/s 时模拟结果 | 第69-73页 |
| ·入口风速为3m/s 时模拟结果 | 第73-78页 |
| ·入口风速为6m/s 时模拟结果 | 第78-83页 |
| 6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 ·污染物轴向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5页 |
| ·污染区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86页 |
| 7 结论 | 第86-87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