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2-2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2-13页 |
(二) 病例分组 | 第13页 |
(三)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四) 观察项目与方法 | 第13-15页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页 |
(六)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15-21页 |
(一) 年龄 | 第15-16页 |
(二) 性别 | 第16页 |
(三) 体型 | 第16页 |
(四) 主要并发症 | 第16-17页 |
(五) 主要症状 | 第17页 |
(六) IMT 比较 | 第17-18页 |
(七) 内径比较 | 第18页 |
(八) CROUSE 斑块积分比较 | 第18页 |
(九) 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18-19页 |
(十)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比较 | 第19-20页 |
(十一) 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比较 | 第20-21页 |
研究结果 | 第21-34页 |
一、临床症状疗效 | 第21-23页 |
(一) 症状总疗效 | 第21页 |
(二) 单项症状疗效 | 第21-23页 |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测指标比较 | 第23-27页 |
(一) 治疗前后 IMT 比较 | 第23-24页 |
(二) 治疗前后内径比较 | 第24-25页 |
(三) 治疗前后 CROUSE 斑块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四)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比较 | 第26页 |
(五) 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分型比较 | 第26-27页 |
三、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27-29页 |
(一) 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流速比较 | 第27-28页 |
(二) 治疗前后舒张末期流速比较 | 第28-29页 |
四、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 第29-31页 |
(一)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第29-30页 |
(二) 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降解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 第30-31页 |
五、血脂水平比较 | 第31-32页 |
六、血压、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 第32页 |
七、安全性观测 | 第32页 |
八、不良反应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53页 |
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现代研究认识 | 第34-39页 |
(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 第34页 |
(二)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 第34-36页 |
(三) 基质降解相关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四)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特点 | 第37-39页 |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的现状、意义与方法 | 第39-43页 |
(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 第39-40页 |
(二)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三)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价值 | 第41-43页 |
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探讨 | 第43-45页 |
(一)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第43-45页 |
(二) 治则探讨 | 第45页 |
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思路 | 第45-47页 |
(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 第45-47页 |
(二) 本研究的思路 | 第47页 |
五、大黄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47-49页 |
(一) 临床症状疗效 | 第48页 |
(二)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三) 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49页 |
六、大黄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理探讨 | 第49-51页 |
(一) 抗炎作用 | 第49-50页 |
(二) 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 | 第50页 |
(三) 对血脂的影响 | 第50页 |
(四) 对血压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五) 对血糖的影响 | 第51页 |
(六)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51页 |
七、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综述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