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景观认知初探--以基于重大事件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学科进展与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景观 | 第15-18页 |
·事件 | 第18-28页 |
·景观评价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第二章 本文的概念、对象、研究框架 | 第33-48页 |
·事件景观 | 第33-42页 |
·两个短语 | 第33-35页 |
·事件景观的定义 | 第35-39页 |
·事件景观体验的主体和客体 | 第39-40页 |
·事件景观的特性/本体特征 | 第40-42页 |
·一次性 | 第40-41页 |
·聚焦性 | 第41页 |
·功能性 | 第41页 |
·非真实性(理想性) | 第41页 |
·事景原象 | 第41-42页 |
·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42-4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研究目的 | 第43-44页 |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44页 |
·专家咨询法 | 第44-45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45页 |
·历史与逻辑统一法 | 第45页 |
·相关学科的引入 | 第45-46页 |
·论文组织框架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事件景观的演变和分类研究 | 第48-62页 |
·事件景观的历史向度 | 第48-57页 |
·以君亲伦常宗教礼俗为代表的古代事件景观 | 第49-55页 |
·以节日会展活动为代表的现代事件景观 | 第55-57页 |
·现代事件景观类型研究 | 第57-60页 |
·按照事件功能类型分 | 第57-59页 |
·按照事件的时空跨度分 | 第59-60页 |
·按照事件景观的总体规模和影响力分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事件景观 | 第62-68页 |
·作为生活本身的事件景观 | 第62-63页 |
·习俗的传承 | 第62页 |
·危机边缘的民俗事件景观 | 第62-63页 |
·传统的再生 | 第63页 |
·作为文化载体的事件景观 | 第63-65页 |
·事件景观中的符号和表征 | 第63-64页 |
·仪式:事件景观的特殊载体 | 第64-65页 |
·意义的传达 | 第65页 |
·城市生活的改良与激励 | 第65-67页 |
·重组城市社交网络 | 第65-66页 |
·事件景观与场所精神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大型事件景观综合研究初探 | 第68-85页 |
·相关名词定义 | 第68-70页 |
·重大事件的定义 | 第68-70页 |
·本文对重大事件景观的研究范围 | 第70页 |
·重大事件景观应用研究的层次和内容 | 第70-79页 |
·宏观层面:关系和意义 | 第71-76页 |
·中观层面:大型事件景观设计方法 | 第76-78页 |
·微观层面 | 第78-79页 |
·事件景观案例研究 | 第79-84页 |
·小结:重大事件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5-87页 |
·结论1:事件景观的基本理论 | 第85页 |
·结论2:大型事件的事件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 第85页 |
·对我国事件景观发展的特点和展望 | 第85-86页 |
·全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