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支护结构中桩后土拱效应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8页 |
·引言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6页 |
·抗滑桩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桩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受力研究 | 第12-13页 |
·桩间土体土拱效应研究 | 第13-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论文内容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8-28页 |
·地质条件概况 | 第18-21页 |
·自然地质概况 | 第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地质构造 | 第2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滑坡的形态及规模特征 | 第21页 |
·滑坡的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滑坡的变形特征 | 第22-23页 |
·滑坡稳定性及滑坡推力评价 | 第23-28页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23-26页 |
·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计算 | 第26-28页 |
第3章 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问题 | 第28-35页 |
·土拱形成机理及土拱内力分析 | 第28-32页 |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28-29页 |
·土拱的分类及拱形的确定 | 第29-31页 |
·土拱受力分析 | 第31-32页 |
·土拱的破坏形式 | 第32页 |
·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的几点讨论 | 第32-35页 |
第4章 抗滑桩支护结构中桩土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 第35-61页 |
·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数值模型建立方法 | 第36-38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8-40页 |
·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38页 |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二维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9-40页 |
·土拱效应的二维数值分析 | 第40-47页 |
·滑坡推力大小对土体成拱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桩间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 | 第41-43页 |
·桩截面尺寸的影响 | 第43-45页 |
·桩周土体强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5-47页 |
·桩土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47-59页 |
·三维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初始应力场 | 第48-50页 |
·变形分析 | 第50-53页 |
·应力分析 | 第53-54页 |
·群桩共同作用下不同深度的桩后土拱效应分析 | 第54-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土拱效应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61-68页 |
·滑坡支护设计方案 | 第61-64页 |
·支护措施 | 第61-62页 |
·考虑土拱效应对滑体的阻挡作用时的抗滑桩治理方案 | 第62-64页 |
·抗滑桩常规设计时桩截面尺寸 | 第64页 |
·滑坡治理后监测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设计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和监测数据三者对比分析 | 第65-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