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符号与缩略词等注释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44页 |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8-24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18-20页 |
·免疫调节活性 | 第20-22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22页 |
·抗病毒活性 | 第22页 |
·降血糖活性 | 第22-23页 |
·抗突变活性 | 第23页 |
·抗辐射活性 | 第23页 |
·抗衰老活性 | 第23页 |
·其他活性 | 第23-24页 |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25页 |
·多糖结构的解析方法 | 第25-29页 |
·分子量测定 | 第25页 |
·单糖组成测定 | 第25-26页 |
·单糖糖环形式测定 | 第26-27页 |
·单糖残基连接次序测定 | 第27页 |
·α,β-异头异构形式测定 | 第27-28页 |
·糖残基上羟基取代测定 | 第28页 |
·取代基的位置 | 第28-29页 |
·糖链-肽链连接方式测定 | 第29页 |
·多糖的构效关系 | 第29-31页 |
·一级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第29-31页 |
·主链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第29页 |
·侧链基团与活性的关系 | 第29-30页 |
·分支度与活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分子量与活性的关系 | 第31页 |
·高级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第31页 |
·多糖的结构修饰 | 第31-33页 |
·化学修饰 | 第32页 |
·生物方法修饰 | 第32-33页 |
·物理方法修饰 | 第33页 |
·姬松茸及其生物活性物质 | 第33-41页 |
·姬松茸的营养与保健价值 | 第34页 |
·姬松茸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 第34-36页 |
·姬松茸菌丝体及其生物活性物质 | 第36-38页 |
·姬松茸菌丝体的营养成分 | 第36-37页 |
·姬松茸菌丝体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37-38页 |
·姬松茸多糖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38-41页 |
·国外对姬松茸多糖的研究 | 第38-39页 |
·国内对姬松茸多糖的研究 | 第39-40页 |
·姬松茸菌丝体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姬松茸多糖纯化和构效研究的意义 | 第41-44页 |
·研究意义 | 第41-42页 |
·目前多糖研究中存在的困难 | 第42-43页 |
·多糖纯品的制取较为困难 | 第42页 |
·多糖的结构鉴定很困难 | 第42页 |
·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判断很困难 | 第42页 |
·多糖的合成远比多肽、核酸的合成复杂、困难 | 第42-43页 |
·研究多糖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很困难 | 第4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研究 | 第43页 |
·姬松茸深层发酵研究及其多糖提取纯化 | 第43页 |
·不同来源的姬松茸成分比较 | 第43页 |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43页 |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单组分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研究 | 第43页 |
·姬松茸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研究 | 第44-55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原料、试剂材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原料 | 第44页 |
·试剂材料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提取工艺流程 | 第45页 |
·要点说明 | 第45页 |
·分析方法 | 第45-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子实体粉碎目数的研究 | 第47-48页 |
·热水浸提工艺的确定 | 第48-54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48-49页 |
·正交试验 | 第49-51页 |
·验证试验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确定了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水浸提工艺 | 第54页 |
·水浸提之前进行微波处理可提高多糖提取率 | 第54页 |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重复提取两次较为经济 | 第54页 |
·优化了姬松茸子实体多糖醇沉工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姬松茸深层发酵研究及其多糖提取纯化 | 第55-67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原料 | 第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斜面综合 PDA培养基(%) | 第56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56页 |
·培养方法 | 第56-57页 |
·斜面培养 | 第56页 |
·种子培养 | 第56-57页 |
·发酵参数测定 | 第57页 |
·菌丝干重测定 | 第57页 |
·胞外粗多糖的测定 | 第57页 |
·还原糖测定 | 第57页 |
·总糖测定 | 第57页 |
·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和分离 | 第57页 |
·实验结果 | 第57-66页 |
·碳源实验 | 第57-58页 |
·氮源实验 | 第58-59页 |
·培养基优化 | 第59-60页 |
·培养温度对生物量及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60页 |
·接种量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60-61页 |
·摇瓶转速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61页 |
·发酵周期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61-62页 |
·姬松茸菌丝体多糖的分离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确定了姬松茸深层培养较佳的培养基 | 第66页 |
·确定了姬松茸深层培养较佳的工艺条件 | 第66页 |
·分离得到两个姬松茸多糖组分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不同来源的姬松茸成分比较 | 第67-76页 |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原料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水分测定 | 第68页 |
·粗蛋白测定 | 第68页 |
·粗灰分测定 | 第68页 |
·总糖含量测定 | 第68页 |
·粗多糖提取及得率 | 第68页 |
·凝胶过滤 HPLC分析 | 第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5页 |
·子实体与菌丝体比较 | 第68-70页 |
·主要营养成分比较 | 第68-69页 |
·微量元素比较 | 第69-70页 |
·粗多糖得率的比较 | 第70页 |
·粗多糖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比较 | 第70页 |
·不同来源粗多糖的液相图谱比较 | 第7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进行了姬松茸子实体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比较 | 第75页 |
·进行了不同来源(品种)姬松茸多糖和蛋白质的比较 | 第75页 |
·进行了各种姬松茸粗多糖的HPLC谱图分析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76-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原料、试剂材料及仪器 | 第76-77页 |
·原料 | 第76页 |
·试剂器材 | 第76页 |
·仪器设备 | 第76-77页 |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77-78页 |
·凝胶过滤 HPLC分析 | 第78页 |
·超滤实验 | 第78页 |
·脱蛋白方法比较 | 第78-79页 |
·H_2O_2脱色 | 第79-80页 |
·分级醇沉分离纯化姬松茸多糖 | 第80页 |
·凝胶自备柱层析分离 | 第80页 |
·凝胶预装柱层析系统分离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2页 |
·超滤法纯化姬松茸粗多糖 | 第80-81页 |
·Sevag法脱蛋白 | 第81-84页 |
·Sevag法结合酶法脱蛋白 | 第84-85页 |
·三氯乙酸脱蛋白 | 第85-87页 |
·离子交换树脂脱蛋白 | 第87-92页 |
·H_2O_2脱色 | 第92页 |
·分级醇沉分离纯化姬松茸多糖 | 第92-95页 |
·凝胶自备柱层析分离 | 第95-98页 |
·ABMF2采用预装柱分离 | 第98-102页 |
·Superdex 75分离结果 | 第98页 |
·Sephacryl S-300分离结果 | 第98-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建立了姬松茸多糖分离纯化的技术路线 | 第102页 |
·采用分级醇沉和凝胶过滤等技术得到了几个未见报道的多糖单组分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单组分结构分析 | 第103-123页 |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原料 | 第103页 |
·主要试剂 | 第103页 |
·主要仪器 | 第103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106页 |
·多糖组分纯度鉴定 | 第103-104页 |
·比旋度法 | 第103-104页 |
·HPLC法 | 第104页 |
·旋光度测定 | 第104页 |
·分子量测定 | 第104-105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10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5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105-106页 |
·NaOH-DMSO(0.025g/mL)试剂的制备 | 第105页 |
·甲基化步骤 | 第105页 |
·色谱条件 | 第105-106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106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122页 |
·多糖组分纯度鉴定 | 第106页 |
·旋光度法 | 第106页 |
·HPLC法 | 第106页 |
·多糖组分理化性质 | 第106-107页 |
·分子量测定 | 第107页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107-112页 |
·红外光谱 | 第112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112-122页 |
·核磁共振 | 第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初步测定了ABMP Ⅰ和 ABMP Ⅱ的理化性质 | 第122页 |
·测定了ABMP Ⅰ和 ABMP Ⅱ的单糖组成 | 第122页 |
·确定了ABMP Ⅰ葡萄糖残基之间的连接方式 | 第122页 |
·初步推断ABMP Ⅱ是蛋白聚糖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姬松茸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23-129页 |
·实验材料 | 第123-124页 |
·原料 | 第123页 |
·实验动物 | 第123页 |
·环磷酰胺(CTX) | 第123-124页 |
·瘤株 | 第124页 |
·主要试剂 | 第124页 |
·主要仪器 | 第124页 |
·实验方法 | 第124-125页 |
·瘤细胞悬液的制备与接种 | 第124页 |
·分组 | 第124页 |
·给药 | 第124页 |
·疗效评价 | 第124-125页 |
·数据处理 | 第125页 |
·实验结果 | 第125-128页 |
·ABMP Ⅰ、ABMP Ⅱ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 第125-126页 |
·ABMP Ⅰ、ABMP Ⅱ对肝癌腹水小鼠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 第126页 |
·姬松茸菌丝体粗多糖和胞外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ABMP-Ⅰ、ABMP Ⅱ对小鼠S180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 | 第128页 |
·ABMP-Ⅰ、ABMP Ⅱ对小鼠肝癌腹水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 | 第128页 |
·菌丝体粗多糖和胞外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 | 第128-129页 |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1、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129页 |
2、姬松茸深层发酵及其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 第129页 |
3、不同来源的姬松茸成分比较 | 第129页 |
4、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129-130页 |
5、姬松茸子实体多糖单组分结构分析 | 第130页 |
6、姬松茸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作者简历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