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目的与重要性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1 解读环境知觉——基础研究 | 第10-20页 |
·概念解析 | 第11-13页 |
·环境 | 第11-12页 |
·环境知觉体验 | 第12-13页 |
·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理论观点 | 第14-19页 |
·格式塔知觉理论 | 第14-16页 |
·生态知觉理论 | 第16-17页 |
·概率知觉理论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城市公园环境知觉体验的构成要素分析——单体分析 | 第20-37页 |
·城市公园环境可知觉要素及其感知方式分析 | 第20-34页 |
·感官体验 | 第20-27页 |
·时间知觉 | 第27-28页 |
·空间体验 | 第28-30页 |
·人与活动 | 第30-32页 |
·逻辑感知 | 第32-34页 |
·城市公园环境知觉要素的组织形式研究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城市公园环境知觉互动体系研究——互动研究 | 第37-53页 |
·公园环境知觉互动体系的构成及重要性 | 第37页 |
·公园环境知觉互动体系的多重内容 | 第37-45页 |
·物质空间的知觉引导 | 第38-41页 |
·景观的易识别性 | 第38-39页 |
·场所活动适宜性 | 第39-40页 |
·行为空间的引导性 | 第40-41页 |
·舒适度与生气感的亲和力 | 第41页 |
·景观语言的深层互动 | 第41-43页 |
·景观语言阐释文化 | 第41-42页 |
·场所精神深入人心 | 第42-43页 |
·社会交流与设计更新 | 第43-45页 |
·城市公园环境知觉体验的社会互动调查实践 | 第45-52页 |
·项目概况与调查方法 | 第45-48页 |
·调查内容及其成果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环境知觉理论的借鉴与公园景观良性互动构想—应用初探 | 第53-74页 |
·知觉体验的整合 | 第53-61页 |
·空间知觉的组织 | 第53-57页 |
·环境的整合 | 第53-55页 |
·统一与变化 | 第55-56页 |
·特征要素的选择 | 第56-57页 |
·意象知觉的组织 | 第57-61页 |
·传统文化的借鉴 | 第57-58页 |
·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58-60页 |
·隐喻内涵的挖掘 | 第60-61页 |
·景观功能的提供 | 第61-70页 |
·公众的城市公园 | 第62-65页 |
·使用对象的公众性与多元化 | 第62页 |
·公园可达的大众性与便捷性 | 第62-64页 |
·使用行为的参与性与动态性 | 第64-65页 |
·尊重人性的“功能意义” | 第65-70页 |
·尊重人的活动天性 | 第66-67页 |
·多样化的活动领域 | 第67-68页 |
·最大化地接近自然 | 第68-69页 |
·激发人们正面情绪 | 第69页 |
·促进交往的功能 | 第69-70页 |
·概率性的景观世界 | 第70-73页 |
·错觉的运用 | 第70-71页 |
·空间错觉的应用 | 第70-71页 |
·视觉错觉的应用 | 第71页 |
·声音错觉的应用 | 第71页 |
·公众参与设计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束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