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25页 |
1 训诂、中医训诂与中医训诂学 | 第9-16页 |
·什么是训诂? | 第9-14页 |
·什么是中医训诂? | 第14-15页 |
·什么是中医训诂学? | 第15-16页 |
2 本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 第16-21页 |
·选题原因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 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 第21-25页 |
·研究范围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近30年中医训诂成就总论 | 第25-43页 |
1 中医训诂理论体系初步建成与普及 | 第25-26页 |
2 一批重要训诂成果相继问世,推动了中医训诂学的迅速发展 | 第26-33页 |
3 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发表了数百篇中医训诂研究论文 | 第33-36页 |
4 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医训诂研究队伍 | 第36-43页 |
第三部分 近30年中医训诂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 第43-116页 |
1 钱超尘——中医训诂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第43-66页 |
·撰写论文、专著,奠定中医古籍训诂学的理论基础 | 第46-54页 |
·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考据之学,解决中医古籍疑难问题 | 第54-58页 |
·指陈前人得失,开创中医古籍训诂史的研究 | 第58-64页 |
·致力中医训诂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后备力量 | 第64-66页 |
2 陈竹友《简明中医训诂学》 | 第66-73页 |
·引进了广义训诂学、狭义训诂学的概念 | 第66-67页 |
·丰富了训诂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 第67-69页 |
·分析了中医训诂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 第69-72页 |
·指明了中医训诂应注意的问题 | 第72-73页 |
3 王筑民《中医古籍训诂概论》 | 第73-83页 |
·论述了学习训诂学与学习中医学的关系 | 第74-75页 |
·丰富了训诂学的研究材料和训诂内容 | 第75-77页 |
·拓展了中医训诂的方法 | 第77-79页 |
·阐明了“因形求义”、“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 | 第79-81页 |
·概述了中医古籍训诂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 第81-83页 |
4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 第83-92页 |
·形、声合校,发人未发 | 第83-85页 |
·训诂精审,完备周详 | 第85-87页 |
·训诂方法,运用得当 | 第87-89页 |
·资料宏富,引必有据 | 第89-91页 |
·审慎阙疑,求真务实 | 第91-92页 |
5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 第92-104页 |
·校补诊释,使千年古籍灿然可读 | 第92-94页 |
·考、释结合,综合探求古医书的词义原委 | 第94-97页 |
·取法乾嘉,极重古音学在训诂中的作用 | 第97-99页 |
·格物致知,善于从出土文献总结训诂规律 | 第99-104页 |
6 李今庸《古医书研究》 | 第104-113页 |
·鲜明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原理 | 第106-107页 |
·大力倡导以文字、音韵、训诂方法研究中医古籍 | 第107-108页 |
·灵活自如地运用训诂学方法研究医籍 | 第108-112页 |
·文、医会通,医理、文理互相发明 | 第112页 |
·医、文共贯,以医籍纠正辞书之谬 | 第112-113页 |
7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 | 第113-116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116-129页 |
1 近30年中医训诂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 第116-118页 |
·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 第116页 |
·改革开放,民主自由的学术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 第116-117页 |
·国家政策正确,卫生部、中医管理局大力扶持 | 第117页 |
·千年积累,薪火相传,奠定了中医训诂研究的基础 | 第117页 |
·国家整体学术繁荣,各学科相互促进 | 第117-118页 |
·中医院校广育英才,推动了中医训诂研究逐步深入 | 第118页 |
2 目前中医训诂存在的问题 | 第118-120页 |
·政府对训诂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研资助 | 第118页 |
·中医院校的课程改革,削弱了中医训诂学的课程建设 | 第118-119页 |
·青年学者对训诂热情不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119页 |
·中医训诂研究选题零碎琐屑,缺乏重大成果 | 第119页 |
·中医训诂研究未能与中医学术研究密切结合 | 第119-120页 |
3 对未来中医训诂发展方向的展望和建议 | 第120-127页 |
·吸收最新语言学、训诂学理论,撰写新的中医训诂理论著作 | 第120-121页 |
·梳理总结前贤中医训诂研究成果,出版中医训诂研究专著 | 第121-122页 |
·客观评价现代中医训诂成果,提高现代中医古籍训诂的质量 | 第122-123页 |
·培养高素质中医训诂研究人才,保持中医训诂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123页 |
·大力推广普及训诂学,使之成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的有力武器 | 第123页 |
·将训诂与中医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 第123-125页 |
·建立全国中医训诂研究中心,整合力量,推动中医训诂发展 | 第125-126页 |
·吸取新知,锐意创新,努力开创中医训诂研究的新局面 | 第126-127页 |
4 课题创新性 | 第127-129页 |
·填补了现代中医训诂史研究的空白 | 第127页 |
·探讨分析了近30年中医训诂成就辉煌的原因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27-128页 |
·对未来中医训诂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简历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