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工作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 第14-16页 |
·实物工作量 | 第14-15页 |
·主要成果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3页 |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状况 | 第16-21页 |
·天然气水合物的物化属性 | 第16-17页 |
·天然气水合物的全球分布概况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典型陆域水合物矿床 | 第21-27页 |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气田和俄罗斯气田 | 第21-23页 |
·加拿大马更些三角洲 | 第23-25页 |
·美国阿拉斯加北部陆坡 | 第25-27页 |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 | 第27-31页 |
·地质标志 | 第27-28页 |
·泥火山法 | 第28页 |
·物探标志 | 第28-30页 |
·化探标志 | 第30-31页 |
·生物学标志 | 第31页 |
·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遥感探测必要性分析 | 第31-33页 |
·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必要性分析 | 第32-33页 |
3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方法开发 | 第33-57页 |
·陆域水合物形成的地理地质条件与成藏过程 | 第33-39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33-34页 |
·烃气的运移和聚集 | 第34-35页 |
·气水合物的圈闭 | 第35-37页 |
·气水合物稳定带(GHSZ) | 第37-38页 |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与油气成藏的区别 | 第38-39页 |
·陆域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的异同 | 第39-40页 |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的物质基础 | 第40-42页 |
·物质条件 | 第40-41页 |
·蚀变共生效应 | 第41-42页 |
·赋存条件 | 第42页 |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的相关技术方法开发 | 第42-57页 |
·MODIS 数据特征 | 第43-46页 |
·ASTER 数据特征 | 第46页 |
·陆表温度反演的技术方法与冻土信息提取 | 第46-52页 |
·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物源信息遥感探测方法开发 | 第52-57页 |
4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应用分析 | 第57-121页 |
·青藏高原地理地质演化与水合物成生的耦合关系 | 第58-64页 |
·油气资源形成与水合物对应的时空关系探讨 | 第58-59页 |
·环境演化与水合物生成的耦合关系分析 | 第59-64页 |
·温度场信息分析与冻土信息提取 | 第64-82页 |
·试验区野外实地温度测试分析 | 第65-67页 |
·试验区陆表温度的反演 | 第67-74页 |
·冻土带的圈定与厚度估算 | 第74-82页 |
·物源信息的遥感探测 | 第82-105页 |
·试验区典型光谱测试分析 | 第83-87页 |
·矿物类识别 | 第87-93页 |
·基于比值/差值的物源信息增强处理 | 第93-100页 |
·热红外长石类矿物识别与粘土化演化分析 | 第100-105页 |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析 | 第105-111页 |
·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 第105-106页 |
·国外水合物成藏条件与青藏高原对比分析 | 第106-109页 |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初步分析 | 第109-111页 |
·青藏铁路沿线野外调查与烃异常分析 | 第111-121页 |
·野外调查与验证分析 | 第111-119页 |
·烃分布异常分析 | 第119-121页 |
5 结语 | 第121-123页 |
·主要成果 | 第121-12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发表的文章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