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导论 | 第15-3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简要 | 第16-17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8-21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21-31页 |
上篇 综合篇 | 第31-120页 |
第一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 第32-53页 |
第一节 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 | 第32-39页 |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32-36页 |
二、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 第36-37页 |
三、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化的东亚模式 | 第37页 |
四、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 第39-44页 |
一、东亚三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特征 | 第39-44页 |
第三节 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 第44-47页 |
一、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 第44-46页 |
二、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 第46-47页 |
第四节 东亚一些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逆向嬗变 | 第47-50页 |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逆向嬗变的诱因 | 第47-49页 |
二、模式逆向嬗变后的主要特征 | 第49-50页 |
第五节 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对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 第53-68页 |
第一节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对早期东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 第54-58页 |
一、二战后至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 | 第54-55页 |
二、20 世纪50 年代初至20 世纪60 年代的主要经济理论 | 第55-58页 |
第三节 对东亚地区中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 第58-61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58-59页 |
二、主要经济理论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对东亚地区近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 第61-65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61-62页 |
二、主要经济理论 | 第62-65页 |
第五节 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 第65-68页 |
第三章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 | 第68-87页 |
第一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的理论争辩 | 第68-71页 |
第二节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 第71-76页 |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 | 第71-73页 |
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 第73-76页 |
第三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两种对立的看法 | 第76-79页 |
第四节 从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角度探索东亚重灾国危机生成的不同原因 | 第79-87页 |
一、东盟三国金融危机生成原因 | 第79-82页 |
二、菲律宾货币危机突发的原因 | 第82-84页 |
三、韩国的金融危机生成的缘由 | 第84-87页 |
第四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 | 第87-120页 |
第一节 寻求IMF 援助经济体的经济改革与成效 | 第87-103页 |
一、泰国政府的金融改革、重组及其成效 | 第87-92页 |
二、印尼政府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举措 | 第92-97页 |
三、韩国政府的经济改革与金融重组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马来西亚金融改革举措与成效 | 第103-108页 |
一、实行短期选择性资本管制及其绩效评估 | 第103-105页 |
二、金融改革与重组 | 第105-107页 |
三、企业重组及其进展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菲律宾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体制改革 | 第108-113页 |
一、菲律宾新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 第108-111页 |
二、新中央银行领导下的银行体制改革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 第113-120页 |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 第113-115页 |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 第115-120页 |
下篇 案例篇 | 第120-214页 |
第五章 比较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121-126页 |
第一节 明特——拉尔因果关系发展模型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石川滋发展总过程分析模型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 第126-154页 |
第一节 战后亚洲“四小”经济快速增长轨迹 | 第126-135页 |
一、亚洲“四小”的经济起飞 | 第126-128页 |
二、亚洲“四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第128-135页 |
第二节 亚洲“四小”产业结构变化与政策比较 | 第135-141页 |
一、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 | 第135-137页 |
二、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 | 第137-141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实力的壮大 | 第141-146页 |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141-144页 |
二、经济实力的壮大 | 第144-146页 |
第四节 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 第146-151页 |
一、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假设的例外 | 第146-149页 |
二、亚洲“四小”的生活水平比较 | 第149-151页 |
第五节 亚洲“四小”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51-154页 |
第七章 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 第154-182页 |
第一节 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轨迹 | 第154-164页 |
一、东盟三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 第154-156页 |
二、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 | 第156-164页 |
第二节 东盟三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 | 第164-166页 |
一、东盟三国的产业结构变化 | 第164-165页 |
二、东盟三国的就业结构变化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东盟三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 第166-168页 |
一、有关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观点 | 第166-168页 |
二、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 第168页 |
第四节 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 | 第168-176页 |
一、东盟三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169-172页 |
二、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与机制 | 第172-176页 |
第五节 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 第176-182页 |
一、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 | 第176-179页 |
二、东盟三国的生活水平比较 | 第179-182页 |
第八章 菲律宾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182-214页 |
第一节 菲律宾经济增长轨迹 | 第182-191页 |
一、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 第182-183页 |
二、菲律宾经济增长由盛转衰 | 第183-187页 |
三、阻滞战后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要因 | 第187-191页 |
第二节 菲律宾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 第191-197页 |
一、经济改革的背景 | 第191-192页 |
二、主要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 第192-194页 |
三、菲律宾经济改革成效 | 第194-197页 |
第三节 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特点 | 第197-200页 |
第四节 菲律宾农业发展与农村土地关系变迁 | 第200-210页 |
一、农业发展轨迹 | 第200-201页 |
二、不同时期的农业开发战略 | 第201-205页 |
三、农村土地改革与土地关系变迁 | 第205-210页 |
第五节 菲律宾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 | 第210-214页 |
一、菲律宾的收入分配 | 第210-211页 |
二、菲律宾人民的生活水平 | 第211-214页 |
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期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态势 | 第214-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