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和合文化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和合文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和合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2-22页 |
一、和合文化的生成背景 | 第12-14页 |
(一) 南北殊异的地理环境 | 第12-13页 |
(二) 农耕为主的经济格局 | 第13-14页 |
(三)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 第14页 |
二、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14-20页 |
(一) 和合文化的理论前导 | 第15-16页 |
(二) 和合文化的历史发展 | 第16-19页 |
(三) 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19-20页 |
三、和合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20-22页 |
(一) 和合是多元的融合 | 第20-21页 |
(二) 和合是有序的融合 | 第21页 |
(三) 和合是优质的融合 | 第21页 |
(四) 和合是动态的融合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和合文化的现代转生 | 第22-33页 |
一、人文精神的转生 | 第22-26页 |
(一) 中华文化转生的周期性 | 第22-25页 |
(二) 人文精神与现代化 | 第25-26页 |
二、和合文化的现代承接与突破 | 第26-28页 |
(一) 和合文化的现代承接 | 第26-27页 |
(二) 和合文化的现代突破 | 第27-28页 |
三、和合文化现代转生的原则 | 第28-33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28-30页 |
(二) 平等性原则 | 第30-31页 |
(三) 目的性原则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和合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 第33-47页 |
一、弘扬整体现,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 第33-35页 |
(一) 和合文化的整体观 | 第33-34页 |
(二) 坚持整体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 第34-35页 |
(三) 坚持整体观,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 第35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与社会和谐 | 第35-37页 |
(一) 和合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35-36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社会活力 | 第36-37页 |
(三)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 第37页 |
三、融汇“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 第37-40页 |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 第37-39页 |
(二) 吸收“天人合一”思想,树立新的生态观 | 第39页 |
(三) 继承“天人合一”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 第39-40页 |
四、弘扬人际和合观,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 第40-42页 |
(一) 人际关系和合观 | 第40-41页 |
(二) 弘扬“贵和”传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 第41页 |
(三) 弘扬人际和合观,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五、倡导身心和合观,促进心灵世界和谐 | 第42-44页 |
(一) 身心和合观 | 第42页 |
(二) 培养人格理想,加强道德修养 | 第42-43页 |
(三) 调适自我心灵,促进身心和谐 | 第43-44页 |
六、坚持和而不同,化解社会矛盾 | 第44-47页 |
(一) “和而不同”的内涵 | 第44-45页 |
(二) 坚持和而不同,加强民族团结 | 第45页 |
(三) 坚持和而不同,维护社会稳定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