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土壤中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引言第14-27页
 1 几丁质研究概况第14-15页
 2 几丁质酶研究概况第15-26页
   ·研究历史第16页
   ·分布与性质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4页
   ·几丁质酶的应用第24-26页
     ·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第24-25页
     ·处理几丁质废物,保护环境第25页
     ·水解壳聚糖制备功能性低聚糖第25-26页
     ·制备真菌原生质体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第26页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6-27页
实验部分第27-56页
 第一章 产几丁质酶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筛选及其16S rDNA序列的研究第27-36页
  1 前言第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实验材料第27-29页
     ·培养基第27页
     ·几丁质的处理第27-28页
     ·主要试剂第28页
     ·各种溶液、缓冲液及其配置方法第28-29页
       ·常用溶液第28页
       ·常用缓冲液第28-29页
       ·抽提质粒用缓冲液第29页
     ·DNA分子标准及试剂盒第2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2页
     ·几丁质酶产生菌株的分离第29-30页
       ·分离第29-30页
       ·纯化与筛选第30页
     ·菌种鉴定第30-32页
       ·细菌染色体DNA提取第30页
       ·PCR扩增第30-31页
       ·电泳分析第31页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第31-32页
       ·16S rDNA克隆载体的构建第32页
  3 试验结果第32-33页
   ·分离结果第32-33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第33页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其他产几丁质酶细菌16S rDNA的遗传关系第33页
  4 讨论第33-35页
   ·几丁质酶产生菌的分离第33-34页
   ·菌株C的鉴定第34-35页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有关产几丁质酶菌的16S rDNA遗传关系第35页
  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分离菌株产几丁质酶条件的研究第36-45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菌种第36页
   ·发酵培养基第36页
   ·各种溶液、缓冲液及其配置方法第36页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36-38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6-38页
     ·酶活力测定第38页
   ·菌株产酶条件实验第38-39页
     ·生长曲线第38页
     ·酶活曲线第38页
     ·最适碳源的测定第38页
     ·最适氮源的测定第38页
     ·诱导物质对几丁质酶合成的影响第38页
     ·最适pH值的测定第38-39页
     ·培养温度对酶合成的影响第39页
     ·培养环境条件对酶合成的影响第39页
  2 实验结果第39-42页
   ·N-乙酰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第39-40页
   ·生长曲线第40页
   ·产酶曲线第40页
   ·碳源对酶合成的影响第40页
   ·氮源对酶合成的影响第40-41页
   ·诱导物质对几丁质酶合成的影响第41页
   ·培养基pH值的影响第41页
   ·培养温度对酶合成的影响第41页
   ·培养环境条件对酶合成的影响第41-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酶活力测定方法第42页
   ·发酵条件的研究第42-44页
     ·S.maltophilia的最适碳源第42页
     ·S.maltophilia的最适氮源第42-43页
     ·诱导物对产酶的影响第43页
     ·初始pH值和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43-44页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第44页
     ·培养环境对产酶的影响的影响第44页
  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丁质酶的性质和抑菌性的研究第45-50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5-46页
   ·试验材料第45页
   ·硫酸铵盐析第45页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和酶的热稳定性第45-46页
   ·酶反应的最适pH和酶的酸碱稳定性第46页
   ·几丁质酶分子量确定第46页
   ·抑菌试验步骤第46页
  2 实验结果第46-48页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和酶的热稳定性第46-47页
   ·酶反应的最适pH值第47页
   ·几丁质酶分子量确定第47页
   ·抑菌试验结果第47-48页
  3 讨论第48-49页
   ·酶学性质的研究第48页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第48页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pH值和酸碱稳定性第48页
   ·酶分子量的确定第48-49页
   ·几丁质酶的抑菌性研究第49页
  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酶蛋白结构的预测第50-56页
  1 实验方法第50-51页
   ·聚合酶链反应第50页
   ·电泳分析和PCR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第50-51页
   ·几丁质酶克隆载体的构建第51页
  2 实验结果第51-53页
   ·核酸同源性分析第51-52页
   ·推导出的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第52-53页
     ·蛋白质功能区的预测第52页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分析第52-53页
       ·跨膜信号分析第52-53页
       ·COILS结构分析第53页
       ·Leucine Zipper结构分析第53页
     ·空间结构预测第53页
  3 讨论第53-55页
   ·DNA同源性分析第54页
   ·DNA高级结构分析第54页
   ·推译的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第54-55页
  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8页
 1 产几丁质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的分离与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6页
 2 分离菌株最适产酶条件的确定第56页
 3 分离菌株几丁质酶的性质第56页
 4 分离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56-57页
 5 推译的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分析第57-58页
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一 攻硕期间发表论文第67-68页
附录二 16S rDNA测序结果第68-69页
附录三 菌株C的chiA基因测序结果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甘肃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问题研究--基于绩效考核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视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