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饱水介质波动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7页 |
| ·数学模型 | 第12-15页 |
| ·Rayleigh 波在饱和多孔介质中传播 | 第15-16页 |
| ·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的解析解 | 第16-1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地下水位变化反演含水层应力的方法的发展 | 第17-21页 |
| ·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 | 第17-18页 |
| ·震前地下水位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地下水位变化与饱水介质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 第19-21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双相介质动力方程 | 第23-35页 |
| ·饱水介质的双相介质模型 | 第23页 |
| ·双相介质动力模型的建立 | 第23-30页 |
| ·土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 ·Biot 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门福录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双相介质动力模型的比较 | 第30-31页 |
| ·模型之间的异同 | 第30-31页 |
| ·建立三个模型的方法之间的差异 | 第31页 |
| ·双相介质动力模型的运用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两相介质面波反应分析 | 第35-60页 |
| ·两相介质动力方程中势函数的引入 | 第35-37页 |
| ·两相介质中的P 波和S 波 | 第37-42页 |
| ·一般情况 | 第37-38页 |
| ·特殊情况 | 第38-40页 |
| ·普通情况下体波的频散 | 第40-42页 |
| ·两相介质中Rayleigh面波的位移和应力的势函数表达 | 第42-44页 |
|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的应力特征和位移特征 | 第44-59页 |
|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自由表面处的Rayleigh方程 | 第44-45页 |
|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自由表面处的Rayleigh方程解的讨论 | 第45-52页 |
|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b w→0 时双相介质位移 | 第52-55页 |
| ·自由透水边界条件下b w→0 时双相介质的应力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透水条件、上覆荷载对双相介质平面波反应影响 | 第60-80页 |
| ·自由不透水边界条件 | 第60-68页 |
| ·自由不透水边界条件下自由表面处的Rayleigh 方程 | 第60-61页 |
| ·自由不透水边界条件下自由表面处的Rayleigh方程解的讨论 | 第61-62页 |
| ·自由不透水边界条件下b w →0 时双相介质位移 | 第62-65页 |
| ·自由不透水边界条件下b w →0 时双相介质应力 | 第65-68页 |
| ·上覆荷载、透水边界条件 | 第68-74页 |
| ·上覆荷载、透水边界条件的Rayleigh 方程 | 第68-70页 |
| ·上覆荷载、透水边界条件下b w →0 时位移反应 | 第70-71页 |
| ·上覆荷载、透水边界条件下b w →0 时应力反应 | 第71-74页 |
| ·上覆荷载、不透水边界条件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地下水位对双相介质应力的反演 | 第80-93页 |
| ·基于地下水位变化反演地壳应力理论的研究 | 第80-84页 |
| ·通过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 | 第80-81页 |
| ·通过水井含水层的固体潮效应反演水井含水层的应力变化 | 第81-83页 |
| ·通过水井含水层的气压效应反演含水层的应力变化 | 第83页 |
|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83-84页 |
| ·三种方法的数值讨论 | 第84-92页 |
| ·上覆荷载边界自由透水 | 第86-89页 |
| ·上覆荷载边界不透水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3-95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3-94页 |
|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