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模糊识别及其稳定性分析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滑坡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采取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滑坡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24页 |
·滑坡的一般分类 | 第15-20页 |
·按照滑动面与层面关系分类 | 第15-16页 |
·按滑动力学性质分类 | 第16-17页 |
·按照滑坡时代分类 | 第17-18页 |
·按照滑坡发生的原因分类 | 第18-19页 |
·按现今的稳定程度分类 | 第19页 |
·按滑坡厚度分类 | 第19页 |
·其它分类 | 第19-20页 |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一般因素 | 第20-24页 |
·岩土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地质结构的影响 | 第21-22页 |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 第22页 |
·地震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滑坡体的自然属性及地质调查 | 第24-31页 |
·自然地理与气候 | 第24页 |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地层岩性 | 第25页 |
·岩层 | 第25页 |
·覆盖层 | 第25页 |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水文地质 | 第26页 |
·地表水 | 第26页 |
·地下水 | 第26页 |
·滑坡体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 第26-31页 |
·滑坡体表面特征 | 第26-30页 |
·坡体物质组成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滑坡的宏观识别 | 第31-59页 |
·层次分析—灰色模糊综合分析法 | 第31-45页 |
·概述 | 第31页 |
·层析分析法 | 第31-36页 |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第31-34页 |
·层析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第34-36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6-39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9-41页 |
·层次分析—灰色模糊综合的评判 | 第41-43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层次分析—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和流程 | 第43-45页 |
·滑坡的模糊识别 | 第45-59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45-52页 |
·因素层1的权重确定 | 第46页 |
·因素层2的权重确定 | 第46-52页 |
·因素评分方法 | 第52-55页 |
·综合评判 | 第55-59页 |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 第59-72页 |
·滑坡极限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59-64页 |
·瑞典条分法 | 第59-60页 |
·毕肖普条分法 | 第60页 |
·简布条分法 | 第60-61页 |
·Sarma法和分块极限平衡法 | 第61-62页 |
·传递系数法 | 第62页 |
·各种方法的比较与讨论 | 第62-64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64-72页 |
·分析说明 | 第64页 |
·计算公式 | 第64-67页 |
·计算工况 | 第67页 |
·计算剖面与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8-69页 |
·验算结果 | 第69页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69-70页 |
·滑坡剩余下滑推力估算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