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作物生产中氮肥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2 有关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氮素利用效率的定义 | 第13-14页 |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 第14-15页 |
·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因子 | 第15-16页 |
·土壤因子 | 第15页 |
·作物因子 | 第15-16页 |
·其它因子 | 第16页 |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 | 第16-17页 |
·生产管理和施肥管理 | 第16-17页 |
·新型肥料的研制与施用 | 第17页 |
·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和基因型差异 | 第17-20页 |
·小麦NUE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7-18页 |
·小麦植株体内氮素的运转分配及时空分布 | 第18-19页 |
·不同小麦基因型NUE差异的遗传基础 | 第19-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6页 |
第二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不同氮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 | 第27页 |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第31-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冬小麦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及与植株氮营养状况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37页 |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7-38页 |
·叶片氮含量的时间变化 | 第38页 |
·植株氮含量的变化 | 第38-40页 |
·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 第40-41页 |
·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冬小麦叶片碳素时空分布及与植株氮营养状况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47-48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时间变化 | 第48-49页 |
·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小麦冠层叶片碳氮比的空间变化 | 第49页 |
·碳氮比的时间变化 | 第49-51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碳氮比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52-53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52页 |
·不同叶位叶片碳氮比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小麦不同形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56-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叶片不同形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57-58页 |
·叶片蛋白氮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57-58页 |
·非蛋白氮含量 | 第58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58-60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0-61页 |
·不同生育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间的相互关系 | 第61页 |
·叶片不同形态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1-65页 |
·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1-62页 |
·蛋白氮/非蛋白氮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2-63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3-64页 |
·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第六章 冬小麦碳氮代谢特征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68-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68-69页 |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旗叶的光合特性 | 第69-71页 |
·旗叶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69-70页 |
·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 第70页 |
·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 | 第70-71页 |
·叶片GS和GPT活性的变化 | 第71-72页 |
·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 | 第72-73页 |
·小麦氮素积累 | 第72页 |
·小麦氮素运转 | 第72-73页 |
·小麦碳素积累和运转 | 第73-75页 |
·小麦干物质积累 | 第73页 |
·小麦干物质运转 | 第73-75页 |
·小麦叶片酶活性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75页 |
·小麦氮素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75-77页 |
·小麦氮运转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77页 |
·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77-79页 |
·小麦碳素运转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七章 小麦不同叶位叶色分布特征及与氮营养诊断的关系 | 第82-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试验设计 | 第82页 |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82-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小麦冠层叶片SPAD分布特点 | 第83-84页 |
·SPAD差异指数的分布特点 | 第84-85页 |
·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 | 第85-86页 |
·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叶色分布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 第86-88页 |
·叶色与植株氮含量的相关关系 | 第86-87页 |
·叶色差异指数与植株氮含量的关系 | 第87-88页 |
·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叶色分布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 | 第88页 |
3 讨论 | 第88-92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92-100页 |
1 讨论 | 第92-95页 |
·氮肥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92页 |
·小麦冠层叶片氮素、碳素及碳氮比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92-93页 |
·小麦碳氮代谢特性及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93-94页 |
·不同形态氮的叶位分布与氮素利用效率 | 第94页 |
·小麦叶片叶色与氮营养诊断 | 第94-95页 |
·研究设想 | 第95页 |
2 结论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已投稿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