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铝粉颜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铝粉颜料的分类 | 第8-9页 |
·铝颜料的特性 | 第9-10页 |
·遮盖特性 | 第9页 |
·屏蔽特性 | 第9页 |
·“随角异色效应”特性 | 第9页 |
·“金属光泽效应”特性 | 第9-10页 |
·漂浮特性 | 第10页 |
·光学特性 | 第10页 |
·铝粉颜料的应用 | 第10-11页 |
·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在印刷油墨中的应用 | 第11页 |
·在塑料加工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页 |
·闪光铝粉颜料的制备 | 第11-13页 |
·机械粉碎法 | 第11-12页 |
·气相沉积合成法 | 第12页 |
·雾化法 | 第12-13页 |
·蒸发—冷凝法 | 第13页 |
·闪光铝粉颜料的表面改性 | 第13-15页 |
·包覆改性法 | 第13页 |
·机械化学改性法 | 第13-14页 |
·微胶囊化改性法 | 第14页 |
·沉淀改性法 | 第14页 |
·局部反应改性法 | 第14-15页 |
·铝颜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高闪光型铝粉颜料 | 第16页 |
·亲水型铝粉颜料 | 第16-17页 |
·彩色铝粉颜料 | 第17页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2 棒磨机制备闪光铝粉颜料 | 第20-37页 |
·制备机理研究 | 第20-23页 |
·棒磨机的设备参数 | 第21-22页 |
·棒磨机参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棒磨机主要参数 | 第22页 |
·棒磨机与球磨机的比较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实验设备、仪器及原料 | 第23-24页 |
·实验条件的对研磨效果的影响 | 第24-33页 |
·原料的影响 | 第24-27页 |
·铝粉颜料颗粒的表征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研磨棒装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研磨时间的影响 | 第29-31页 |
·研磨溶剂的影响 | 第31-32页 |
·助磨剂的影响 | 第32-33页 |
·样品表征 | 第33-34页 |
·闪光铝粉颜料粒度分析 | 第33-34页 |
·电镜分析 | 第34页 |
·应用性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遮盖力实验 | 第34-36页 |
·实验过程 | 第35页 |
·水面遮盖率的测试结果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铝粉颜料表面改性研究 | 第37-53页 |
·铝粉颜料表面偶联剂改性原理 | 第38-40页 |
·硅烷偶联剂改性机理 | 第38-39页 |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机理 | 第39-40页 |
·铝锆偶联剂改性机理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实验设备、仪器及原料 | 第40-41页 |
·实验过程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42-46页 |
·不同偶联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2页 |
·γ-APS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高温处理的影响 | 第44-46页 |
·样品表征 | 第46-52页 |
·EDS能谱分析表征 | 第46-47页 |
·XPS分析 | 第47-49页 |
·应用性发气量实验表征 | 第49-52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49-50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50页 |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与数据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金色铝粉颜料的制备 | 第53-60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实验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页 |
·实验结果的表征 | 第56-59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6-57页 |
·热失重 TG分析 | 第57-58页 |
·光电子能谱 XPS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