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山丘区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标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状况 | 第13-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模型 | 第19-25页 |
·水资源系统的概化 | 第19-20页 |
·基本模块和系统的模拟 | 第20-21页 |
·水资源供需分析模型结构 | 第21-25页 |
第三章 产汇流计算方法 | 第25-41页 |
·四种下垫面产流模型 | 第25-27页 |
·水域产流 | 第25页 |
·水田产流 | 第25-26页 |
·旱地产流 | 第26页 |
·建设用地 | 第26-27页 |
·计算分区总产流量 | 第27页 |
·新安江模型 | 第27-33页 |
·蒸散发计算 | 第28页 |
·产流量计算 | 第28-31页 |
·水源划分 | 第31-32页 |
·汇流计算 | 第32-33页 |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第33-41页 |
·新安江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33-34页 |
·模型率定及验证的方法 | 第34-41页 |
第四章 社会经济及需水预测 | 第41-50页 |
·社会经济预测 | 第41-44页 |
·人口预测 | 第41-42页 |
·第一产业发展预测 | 第42-43页 |
·第二产业发展预测 | 第43-44页 |
·第三产业发展预测 | 第44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44-50页 |
·居民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 第44-45页 |
·第一产业需水量的预测 | 第45-47页 |
·第二产业需水量的预测 | 第47-48页 |
·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 第48-49页 |
·生态需水量的预测 | 第49页 |
·总需水量计算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50-60页 |
·供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 第50-54页 |
·蓄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 第50-52页 |
·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计算 | 第52-54页 |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模型 | 第54-57页 |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 | 第57-60页 |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57-58页 |
·规划工况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58-59页 |
·规划水平年强化节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实例研究 | 第60-102页 |
·太湖流域山丘区概况 | 第60-63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6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60-61页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61页 |
·水资源计算分区 | 第61-63页 |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 第63-64页 |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64-71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64-65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65-66页 |
·基准年需水量 | 第66-67页 |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67-71页 |
·规划水平年规划工程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71-88页 |
·社会经济预测 | 第71-74页 |
·需水量预测 | 第74-82页 |
·规划供水工程 | 第82-83页 |
·规划工程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83-88页 |
·规划水平年强化节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88-98页 |
·强制节水条件下的需水量预测 | 第88-94页 |
·规划水平年强化节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94-98页 |
·太湖流域山丘区供需分析模型简介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