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6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研究 | 第15-17页 |
·产业技术论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 | 第17-18页 |
·近代“官督商办”企业制度的研究 | 第18-21页 |
·论文研究的立场、视角与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6-39页 |
·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内涵 | 第26-32页 |
·技术的定义及其本质 | 第26-29页 |
·产业技术及其特征 | 第29-32页 |
·国际技术转移的内涵与特征 | 第32-39页 |
第三章 洋务运动时期电报技术引进概述 | 第39-70页 |
·电报技术的引进 | 第39-47页 |
·电报技术引进的酝酿 | 第39-44页 |
·电报技术引进的总体特征 | 第44-47页 |
·电报技术引进中的制度安排 | 第47-52页 |
·“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 | 第48-51页 |
·完全“官办”企业模式 | 第51-52页 |
·电报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 第52-70页 |
·电报技术引进中的社会需求 | 第52-58页 |
·电报引进对原有制度的冲击 | 第58-60页 |
·电报技术的社会作用 | 第60-70页 |
第四章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制度环境塑造 | 第70-92页 |
·发展中国家“后来者诅咒”困境 | 第70-71页 |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强权示范”性 | 第71-76页 |
·“强权示范下的科学”及其特点 | 第71-74页 |
·洋务运动时期的“强权示范”困境 | 第74-76页 |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产业技术根植”性 | 第76-78页 |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的“借壳”模式 | 第78-87页 |
·“借壳”模式的含义 | 第78-81页 |
·“借壳”引进的洋务电报技术 | 第81-87页 |
·“后来者诅咒”的一条消解途径 | 第87-92页 |
第五章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整合 | 第92-111页 |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偏差及其知识根源 | 第92-95页 |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偏差 | 第92-94页 |
·国际技术转移中偏差产生的知识根源 | 第94-95页 |
·国际技术转移中的本土知识整合 | 第95-98页 |
·本土知识的初级整合 | 第95-97页 |
·本土知识的二级整合 | 第97-98页 |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中的知识整合特征 | 第98-111页 |
·设立学堂传授电报知识 | 第98-99页 |
·开发中文收发报技术及知识 | 第99-102页 |
·电报敷设工程中的知识输入与学习 | 第102-106页 |
·本土知识整合的社会要求 | 第106-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11-123页 |
·洋务电报技术引进成功原因——“借壳”与“知识整合” | 第111-113页 |
·产业技术转移的建构性原理 | 第113-117页 |
·“后李约瑟难题”的简略解答 | 第117-119页 |
·对我国现代电信发展的启示 | 第119-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