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遗传标记在作物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 | 第6-9页 |
| ·遗传标记的概念和类型 | 第6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6页 |
| ·细胞遗传学标记 | 第6-7页 |
| ·蛋白质生化标记 | 第7-9页 |
| ·DNA分子标记 | 第9页 |
|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主要特性 | 第9-10页 |
| ·高丹草的杂种优势 | 第10页 |
| ·高丹草的抗逆性 | 第10页 |
| ·高丹草的抗病能力 | 第10页 |
| ·高丹草的适应性 | 第10页 |
| ·高丹草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高丹草的利用 | 第11页 |
| ·高丹草在育种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5页 |
| ·材料 | 第12-13页 |
| ·亲本材料及其来源 | 第12页 |
| ·杂交组合的配制及F_1~F_3代材料获得 | 第12-13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3页 |
| ·方法 | 第13-15页 |
| ·分蘖能力、株高、穗型及生育期观察 | 第13页 |
| ·花粉育性、结实性测定 | 第13页 |
| ·茎叶比、鲜草和种子产量的测定 | 第13页 |
| ·F_1代光合性能测定 | 第13-14页 |
| ·氢化物含量测定 | 第14页 |
| ·糖锤度检测 | 第14页 |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 | 第14页 |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测定 | 第14-1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5-33页 |
| ·高粱314A、13A与3种苏丹草杂种F1的主要特性 | 第15-18页 |
| ·穗型、株高、生育期及分蘖能力比较 | 第15-16页 |
| ·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 | 第16页 |
| ·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及茎叶比 | 第16-17页 |
| ·光合特性 | 第17-18页 |
| ·高粱11A与3种苏丹草杂种F1的主要特性 | 第18-21页 |
| ·生育期及分蘖能力、穗型、株高比较 | 第18-19页 |
| ·花粉育性和结实性 | 第19页 |
| ·生产性能 | 第19-20页 |
| ·光合性能的差异 | 第20-21页 |
| ·高粱314A、13A、11A与3种苏丹草杂种F2代的主要特性 | 第21-23页 |
| ·穗型分离情况 | 第21-22页 |
| ·F_2代的生育特性 | 第22-23页 |
| ·高粱314A、13A、11A与3种苏丹草杂种F3代的主要特性 | 第23-25页 |
| ·鲜草产量、单株分蘖、株高、茎叶比 | 第23-25页 |
| ·鲜草氰化物(CN-)含量及糖锤度 | 第25页 |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 | 第25-29页 |
| ·314A、13A及其杂交种F_1代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 | 第25-27页 |
| ·11A及其杂交种F_1代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 | 第27-28页 |
| ·杂种F_2代PMCMⅠ染色体构型 | 第28-29页 |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酶谱表型 | 第29-33页 |
| ·亲本及杂种F_1植株抽穗期POD酶谱特征 | 第29-30页 |
| ·杂种F_2代分离穗型的POD酶谱特征 | 第30-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杂种后代的选择 | 第33页 |
| ·杂种后代生育特性的表现 | 第33-34页 |
| ·光合性能的差异 | 第34页 |
| ·杂种细胞遗传学基础 | 第34-35页 |
| ·糖锤度的提高方法 | 第35页 |
| ·同工酶酶谱表型差异 | 第35页 |
| 5 结论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 试验图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