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技术研究

0 前言第1-19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滑坡的危害性第13-14页
     ·判别滑坡的重要性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 滑坡的分类与普遍模式第19-33页
   ·前人滑坡分类简介第19-20页
   ·本文采用的滑坡分类第20-23页
     ·分类原则第20-21页
     ·滑坡分类第21-23页
       ·基本分类第21-22页
       ·辅助分类第22-23页
   ·几种主要滑坡地质模式第23-31页
     ·半圆—弧形同生面土质滑坡模式第23-24页
     ·半圆—直线形层面土质滑坡模式第24-27页
     ·多边—直线形层面岩质滑坡模式第27-29页
     ·多边—直线形构造面岩质滑坡模式第29-30页
     ·多边—折线形构造面岩质滑坡模式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3页
2 易滑地质地貌与影响因素第33-95页
   ·易滑地层第35-66页
     ·易滑地层的厘定第35-36页
     ·易滑地层的类型第36-46页
     ·易滑地层的时代讨论第46-62页
     ·易滑(工程地质)岩组第62-66页
   ·易滑构造第66-80页
     ·易滑原生构造第66-69页
     ·易滑叠加构造第69-79页
     ·易滑构造单元第79-80页
   ·易滑地形地貌第80-87页
     ·易滑地貌第80-82页
     ·易滑斜坡类型第82-85页
     ·易滑斜坡坡度和坡高第85-87页
   ·其他因素与滑坡第87-92页
     ·水与滑坡第88-90页
     ·地震与滑坡第90-91页
     ·人类工程活动与滑坡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5页
3 超前地质预判的基本方法与程序第95-134页
   ·单要素地质地貌预判法第95-108页
     ·地层预判法第95-103页
     ·构造预判法第103-106页
     ·地形地貌预判法第106-108页
   ·综合要素地质地貌预判法第108-122页
     ·易滑要素叠加预判法第108-110页
     ·滑坡要素预判法第110-112页
     ·遥感图像预判法第112-122页
   ·超前地质预判的基本程序第122-132页
     ·资料收集与整理第122-123页
     ·滑坡初判—斜坡易滑性判别第123-125页
     ·滑坡再判第125-130页
     ·滑坡精判第130-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4 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技术的应用第134-197页
   ·研究区滑坡地质背景条件第134-138页
   ·区域地质地貌特征第138-145页
     ·概述第138-140页
     ·构造地质体特征第140-142页
     ·区域地形地貌第142-144页
     ·区域易滑序列分析第144-145页
   ·研究路段地质地貌特征第145-160页
     ·研究路段地层岩性特征第145-152页
     ·研究路段构造特征第152-159页
     ·研究路段地形地貌特征第159-160页
   ·滑坡初判第160-167页
     ·单元格划分及判据选择第160-161页
     ·Ⅰ级判别第161-162页
     ·Ⅱ级判别第162-163页
     ·Ⅲ级判别第163-167页
   ·滑坡再判第167-178页
     ·遥感影像的制作第167-169页
     ·遥感影像特征第169页
     ·滑坡判别第169-178页
       ·明形滑坡第170-173页
       ·显形滑坡第173-178页
   ·滑坡精判第178-194页
     ·再判明形滑坡第181页
     ·再判显形滑坡第181-185页
     ·再判未判滑坡第185-192页
       ·精判明形滑坡第185-188页
       ·精判显形滑坡第188-192页
     ·危险斜坡判别第192-194页
   ·本章小结第194-197页
5 结论第197-201页
附图图例第201-210页
 附图4—1第201-206页
 附图4—2第206-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15页
致谢第215-21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21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时分组编码与多载波传输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RTP的Linux实时语音传输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