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5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双突特厚煤层开采课题所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22页 |
·国外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方法发展 | 第12-16页 |
·国内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方法发展 | 第16-19页 |
·放顶煤技术在靖远矿区的应用及魏家地煤矿综放技术的发展应用 | 第19-22页 |
·地质构造带双突特厚煤层开采中的解突问题研究 | 第22页 |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页 |
·本章小节 | 第23-25页 |
2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西一采区分层开采地质揭露描述 | 第25-26页 |
·与东102区段相邻的101、西102区段分层开采地质揭露描述 | 第25-26页 |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 第26-31页 |
·获取地质资料的技术途径 | 第26-27页 |
·东102区段开采地质条件 | 第27-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开采方案与回采工艺的选择 | 第32-43页 |
·开采方案的设计及选择 | 第32-34页 |
·采煤工艺方案 | 第32-33页 |
·巷道布量方案 | 第33页 |
·与西102工作面的衔接方案 | 第33页 |
·方案选择 | 第33页 |
·巷道布置形式 | 第33-34页 |
·工作面参数及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102综放工作面位置及主要参数 | 第34页 |
·102工作面地质构造 | 第34-35页 |
·工作面支架及设备选型 | 第35-37页 |
·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 第37页 |
·回采率设计 | 第37页 |
·放煤步距的确定 | 第37页 |
·102东综放工作面生产能力设计 | 第37页 |
·回采工艺设计 | 第37页 |
·两道超前支护及端头支护设计 | 第37页 |
·工作面特殊条件下的回采工艺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 | 第37-42页 |
·工作面推采中联巷的技术措施 | 第37-38页 |
·工作面跨上山摆采方案设计及工艺技术措施 | 第38-41页 |
·工作面在断层构造带内回采的工艺技术措施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瓦斯防治技术 | 第43-53页 |
·工作面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工作面概况 | 第43页 |
·地质构造 | 第43-44页 |
·构造带内原始煤层开采前防突技术措施 | 第44-48页 |
·预抽煤层瓦斯 | 第44-45页 |
·煤层注水 | 第45-46页 |
·突出危险性评价 | 第46-48页 |
·构造带内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瓦斯防治技术 | 第48-51页 |
·工作面瓦斯涌出特点 | 第48页 |
·瓦斯防治技术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地质构造影响带内综放开采实践过程及结果 | 第53-62页 |
·瓦斯抽放过程及解突效果、回采期间的瓦斯防治效果 | 第53-54页 |
·东102区段瓦斯抽放过程、抽放量统计、实际解突效果 | 第53页 |
·东102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防治效果 | 第53-54页 |
·构造带内综放工艺开采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效果 | 第54-57页 |
·工作面跨上山回采完成过程及摆采完成过程 | 第54-55页 |
·工作面推采石包效果及4~#异常带内的回采过程与效果 | 第55-56页 |
·跨上山及构造带内工作面推进度及产量 | 第56页 |
·跨上山开采的矿压观测目的及结果 | 第56-57页 |
·F_(1-2)断层构造影响带内的工作面回采地质条件的观测成果 | 第57-59页 |
·对断层组构造影响带内综放回采的几点认识及总结 | 第59-60页 |
·本章小节 | 第60-62页 |
6 经济分析 | 第62-64页 |
·经济效益 | 第62页 |
·社会效益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7 结论 | 第64-68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问题思考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