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 ·抗生菌的直接利用 | 第10页 |
| ·抗生素的利用 | 第10-11页 |
| ·酶及其代谢物的利用 | 第11页 |
|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11-13页 |
| ·放线菌的分离筛选 | 第11-12页 |
| ·放线菌活菌制剂 | 第12页 |
| ·放线菌的抗生素 | 第12-13页 |
| ·放线菌作为生防制剂应用前景 | 第13页 |
| ·生防放线菌菌种改良 | 第13-19页 |
| ·生防放线菌菌种改良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4-19页 |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生防放线菌改良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放线菌菌种改良技术展望 | 第19-20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亲本菌株F46 和SC1 的鉴定 | 第21-30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方法 | 第22-25页 |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22页 |
| ·培养特征观察 | 第22页 |
| ·生理生化特征观察 | 第22-23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23-25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25-28页 |
|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25-26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26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26-2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重寄生链霉菌F46 和链霉菌SC1 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 第30-49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供试菌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 ·主要溶液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4页 |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31-32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32页 |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32-33页 |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33页 |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33页 |
| ·融合子的初步鉴定 | 第33-34页 |
| ·16S rDNA 酶切片段分析 | 第34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34-48页 |
| ·影响菌丝培养因素 | 第34-36页 |
| ·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因素 | 第36-40页 |
| ·原生质体灭活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 ·融合子的获得及初筛 | 第41-42页 |
| ·测定发酵代谢产物活性进行复筛 | 第42-43页 |
| ·入选融合子的发酵滤液对靶标菌孢子萌发影响 | 第43-44页 |
| ·入选融合子的初步鉴定 | 第44-47页 |
| ·利用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 | 第47-4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50-53页 |
| ·亲本的选择 | 第50页 |
| ·亲本标记及融合子筛选 | 第50页 |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最佳条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 ·融合子的鉴定 | 第51-52页 |
|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图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